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匠人精神打造錫包壺李丹崖

時間:2017-10-22 03:15:25來源:大公網

  從古至今,玩壺者數不勝數,開壺、沖茗、日日把玩,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若是不小心摔掉了壺嘴、壺把,或者是摔裂了壺身,扔掉可惜,不扔掉又有瑕疵。清代嘉慶年間,有位名叫朱石梅的文人從民間匠人那裏發現了一種技藝,拯救了這些殘缺的紫砂壺,讓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給紫砂壺帶來了二次生命。

  朱石梅用燒化的錫,來做出各種圖案,譬如:祥雲、蝙蝠、梅蘭竹菊等,貼在殘破的壺身上,有的還用美玉來雕琢點綴,讓原本丟棄的紫砂壺重新獲得主人的喜愛,這種手工藝做出來的紫砂壺被譽為「錫包壺」。

  錫包壺原本只是為了修補殘破的紫砂壺,後來這種技藝被用在了紫砂壺的裝飾上,給原本典雅美觀的紫砂壺包上錫塊,稍加點綴並貼上玉石瑪瑙,就如同士兵穿上鎧甲,頓時威武雄壯了許多。由原來的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了給紫砂壺「穿衣搭配」,提升了紫砂壺的價值。

  安徽省蒙城縣城區的一條深巷裏,聽着叮叮噹噹一陣細密如雨的響聲,我們走進了匠人陳寶玉先生家中,陳寶玉祖輩以打鐵為生,陳寶玉從父輩們的手藝中汲取智慧,由打造鐵器,搖身一變,變成製作工藝品,他的精湛技藝延續了清代以來錫包壺的製作技藝,現已成功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見過許多優秀的錫包壺作品,紫砂為胎、錫為衣、玉石為點綴,修補的壺要比原本完整的紫砂壺要貴得多,在國內外的許多拍賣會上拍出驚人的高價;完整的紫砂壺穿上了錫衣、戴上了玉墜,就更是價值不菲。明亮而有金屬光澤的錫,好似搖籃,托載着紫砂壺在工藝的海洋裏盪漾,在燈光璀璨的展櫃裏閃耀光華,好比走紅毯的明星,接受各種閃光燈的聚焦、拍照──它,就是藝術與審美的寵兒。

  社會呼喚「匠人精神」。一壺一形,錫包壺的製作技藝,全靠手工打造,手工製錫,手工打磨拋光,手工鑲玉,一隻木椅,我曾多次見過錫包壺的製作匠人如修道一般打磨,如入禪定一般端詳,而後,繼續完善,直到一隻壺完美嬗變,匠人們才會鬆下一口氣,眉頭舒展,大功告成。

  有時候,我總覺得錫與玉好似錫包壺的一雙翅膀,在匠人的巧奪天工之技藝成全下,那些壺飛了起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