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美國由房屋引發的次按危機最終引致全球金融海嘯
十年前,美國爆發次按危機,其後更惡化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罪魁禍首是多家美國大銀行濫用金融財技,開發出包括債務擔保證券(CDO)等工具,令市場金融風險迅速增加,並最終導致貝爾斯登倒閉、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美銀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更要政府打救等等。然而,十年過後,美大行似乎又再蠢蠢欲動,準備故伎重演,高盛和摩根大通銀行等又再向投資者推介另一種高危的金融產品。/ 大公報記者 李耀華
這兩家金融機構現正準備推介一種容許投資者看好或看淡銀行債券的衍生工具,而這些銀行債券名為額外一級票據,是銀行在歐洲債務危機後發行的,目的是要保障投資者不需要承擔政府拯救銀行的成本,而孳息率亦相對地較高。在這個接近低息的年代,現已成為全球債券投資者所追逐的對象。這些票據的孳息率平均約為4.8厘,根據美林美銀的指數顯示,約為高級銀行債券的10倍。
未來數周作市場推廣
這種衍生工具,可讓投資者買入或沽空高風險債券,但當銀行遇到財困時,監管機構可以完全消滅這些衍生工具。倫敦IHS Markit信貸指數部董事Max Ruscher表示,其他銀行亦準備在未來數周為這種名為所有回報掉期的衍生工具開拓市場。Max Ruscher表示,現時推出的所有回報掉期是因為市場和投資者的需求不斷增長。在這類型的交易中,買家通常要向賣家支付倫敦同業拆息,假如票據指數下跌,買家需要向賣家支付額外的息率,反之亦然,所以指數的變化愈多,所付出的成本便愈高。
正值全球金融市場屢創新高之際,即使現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亦對投資者的態度頗有意見,反映出全球金融市場又再回復到只追求回報,而對前景有多危險再次忽視。兩家銀行今次再度推出這些衍生工具,雖然高盛信貸流動交易部聯席主管Manav Gupta對彭博指出可以讓客人管理風險和更全面地參與額外一級票據市場,但卻不其然令人聯想到在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中,信貸違約掉期(CDS)曾扮演的角色。
或重蹈次按危機覆轍
在本世紀初,美國的樓市熾熱,銀行對於信貸紀錄較差的按揭申請者(次級按揭信貸者)亦不放過,而經過一段時期後,次按市場的增長更日益快速,隨着市場對於保護投資者免受按揭違約的保險需求不斷增加,銀行有見及此,專門開發了一種專為這個市場而設的證券市場,即其後所謂的信貸違約掉期。這個市場在數年間高速增長,在2007年次按危機爆發前,全球CDS的市場價值已急升至62.2萬億美元,比起2008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還要多。
隨着美國次按信貸違約的個案不斷增加,發行這些衍生工具的投資銀行便壓力大增。在2007年,華爾街大行之一的貝爾斯登,就因為CDS的投資損手及財政陷入困境,並最終被摩根大通所接管,成為了美國次按危機首名受害者。
由此可見,銀行因為利用投資者避險的心理而炮製出來的衍生工具,經過十年前次按危機後,已證實足以拖虧大型投資銀行,如今摩通和高盛再度發行這種類似的產品,是否意味着它們已把昔日的慘痛教訓忘記得一乾二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