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到新加坡上學的豆豆最近在學校忽然愛吃飯了,細問原因,原來是因為「有選擇」了。他過去的學校午餐都是提前預訂好的飯盒,而新學校有一個食堂,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據其他同學反映,學校食堂的食物味道很一般,可見「選擇權」在孩子心中是個重要「加分項」。
還有三個月,豆豆就要進入中學了,他們的學校是「一條龍」式的學校,可以直升中學,最近學校有一件「大事」就是「選同學」。原來上中學後,要重新分班,孩子們願意和誰做同班同學都可以表達意願。
這項活動名稱為「Star of Friendship」,每個人都可以在同一個年級範圍內選出五個人,填表上交校方。雖然最後未必能人人如願,畢竟分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友誼、性別、國籍、語言程度、學習能力、學習需要、興趣等,但是這樣一個選擇朋友的機會還是讓小學畢業班的孩子們興奮不已。
我想,大概是這種「有選擇」的氣氛,讓孩子在入學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愛上了這所新學校。選擇權對於孩子們來說有多重要呢?「給孩子們提供選擇同時意味着給他們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他們借助選擇可以提升自己內在的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及探索如何達到自己的目標」,哈佛醫學院兒科臨床助理教授Peter Gorski曾經在一篇文章如此說。
Peter Gorski還說,如果相反,我們用專制的方法對待孩子們的話,不僅會令孩子們創意受損、意志表達受限,而且會令孩子們感到生活理所應當地無法控制。
作為成人,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選擇、做決定,在形塑我們自己的生活。選擇的自由也被看作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與個人的獨立性息息相關。也許正因如此,在逐漸長大的孩子眼中,「有選擇」才日益重要,「有選擇」以及「有什麼範圍的選擇」都和成長有關,也是人漸漸長大,獲得人格獨立的標誌。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或者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不受限制的選擇」呢?這個問題其實就像問「自由是否有邊界」一樣。
在遊樂場,媽媽問一個小女孩,「你想回家嗎?」然而在滑梯上的孩子根本就不想下來,直到天黑了,仍然回答「不想回家」。
我們看到這例子中的父母給了孩子不受限制的選擇權,但是收穫的卻是一個筋疲力盡的母親以及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媽媽對遊戲場上的孩子說的是「你想十分鐘之後回家,還是十五分鐘後回家?」結果也許會好得多。
有人誤以為提供選擇,就是提供得越多越好,然而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給予孩子們怎樣的選擇權卻是應該斟酌的事情。給孩子的選擇權應該與孩子們的心智的成熟度相匹配,在父母應該掌控的事情上,我們要提供給孩子一個可做選擇的範圍,以便孩子在此範圍內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符合期望,雙方都能夠得到滿足。
臨床心理學家Dana Chidekel寫過一本書叫《Parents in Charge: Setting Healthy, Loving Boundaries for You and Yours Child》就提醒父母「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而無法在同樣的事情上和大人擁有一樣的選擇權,哪怕有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為孩子們的選擇設限,不是要限制他們的成長,反而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因為他們將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和理解行為的邊界,認識規則的意義,學習深入地思考。
擁有選擇權,會讓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可控。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為自己做決定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過程。給他們選擇,他們會樂在其中,而我們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衡量我們給的自由是「不足夠」還是「過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