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寒露之後,走向田野/李丹崖

時間:2017-10-15 03:15:40來源:大公網

  寒露一到,泥土似乎也不那麼溫暖了。放在比這早的時間,村鴨早早地就出來覓食,在泥土裏打嘟嚕,找牠們愛吃的蟲子。這時候,只有太陽升得老高,鴨子才會踱步到田野裏,翻找土壤裏的秋蟲。

  露水一重深過一重,秧苗的尖尖兒處,掛着打秋千的露珠,植物在這樣的季節不再水靈,好似人到中年,皮膚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那般緊致。寒露一到,往田野裏走走,能明白很多道理。

  看顆粒歸倉,這種倉廩食的狀況,讓人知道「禮節」的萌生。這樣的收穫,有一種濃重的儀式感在裏面。

  看收穫後田野的冷清,顆粒歸倉後,土地寂寥,只有孤單的被剝奪了果實的秧苗,在田野裏守望空曠。其實,這也有一種退盡繁華的美感,人生換得幾清明,退守另一輪榮枯,才能收穫另一輪圓滿。

  餐桌上,秋藕亮出自己雪白的肌膚。這個時候的藕最清脆,最有歲月的質感在裏面,甜中帶着悠長的餘味,好似經歷過許多歲月風霜的人,眼睛裏格外有內容。

  秋深,讀曹操所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這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寫在曹操知天命之後,他鋪陳了自己的理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秋天到了,回到故鄉,在郊外的一處田舍內,關起門子來,讀書射獵,不問世事,不見賓客,儼然身在桃源。

  我估計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然而,這樣的想法,最好在深秋來實現。春天太繁盛,亂花漸欲迷人眼,撩得人心神不寧;盛夏蟬聲聒噪,聽得人煩躁不堪,沒有心思落定心思;冬天又太冷清了,北風敲門,冬雪如盜,總是眉間心上的攪擾你,還是秋天好,秋水文章不染塵,塵埃落定,心思靜得像一面鏡子,讀讀書,運動運動,空氣也格外清爽,養神靜心,讀史明智,格外能得靜氣,特別能接地氣,尤為能通神韻。

  在農舍裏,炊煙嫋嫋,一戶人家正在做飯。一位老婦在做一道菜—養生滋補鴨。我看她準備的是剛剛收下來的大棗,十幾枚枸杞,還放一些參片,一小撮蟲草花,兩支風乾的芍花,在鍋內燉煮,武火燉至沸騰,文火慢煲兩個小時,直到田舍四周都飄滿濃濃的香味。開鍋來食,真有這個季節獨特的香味。

  老鴨湯多滋補呀!尤其是這個季節來貼秋膘,格外的應景,格外的討人歡喜。

  《黃帝內經》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藥以祛之,食以隨之」。食補,是中華民族永不過時的命題,在深秋的田野裏,收拾妥當石桌,擺開藤條椅,黃昏來享用美食,在皖南地區稱之為「吃落昏」,多有詩意,連同老鴨、夕陽一起下酒,人生快意當如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