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墓地的位置/延 靜

時間:2017-10-15 03:15:40來源:大公網

  讀了姚船先生《葬禮上的微笑》一文,我恐怕又要為他寫一個「註腳」了,雖然他上次就謙虛地說「不敢當」。

  他的文章講的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基於他近四十年在多倫多對東西文化觀察的功底。誠然,在東方的葬禮上,一片悲傷哭泣,不可能有微笑。但西方則不然,在悲戚的氣氛中,偶然也可能出現微笑,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講,介紹逝者生平軼事時,有時可能出現微笑,它不是對逝者的蔑視而是對逝者的褒揚,完全不會引起誤解。

  今天我要從另一個角度談這個問題,就是東西方墓地的位置截然不同。讓我們回到十一年前第一次去多倫多的時候。

  當時我們的女兒還住在市區,那裏住宅一幢挨着一幢,環境也十分優美。一次我們外出看到,就是在這樣一片密集的居民區,竟然有一塊面積不小的墓地,管理精細,修葺整潔,有的墓碑前還放有鮮花。

  「這是墓地?」我禁不住問女兒。「是的,公共墓地。」她答,「但也像個公園,有人晨練,也有人散步。」聽後我啞然,陷入沉思。

  小時候,我去姥姥家,那是北京郊區的一個村莊,村民比較集中居住,在遠離居住區的地方,有一個富人家的「墳院」,很少有人光顧那裏,甚至走路也要繞開。姥姥對我說:「去那兒幹嘛,喪氣。」自那時起,墓地遠離住人的地方,印象很深。

  長大後慢慢發現,現實生活確實如此。北京的墓地,都在郊區,遠離人口稠密的地方。八寶山墓地離開了鬧市,八達嶺墓地更在荒山野嶺之中。因此我一直認為,生和死是對立的,不可同在一個地區存在。一般來講,這也許是民眾的普遍認識。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對多倫多居民區出現墓地感到吃驚。

  但西方則不然,他們認為,有生必有死,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他們對死亡當然感到悲傷,但不像中國和東方看的那麼重,更不把兩者看成對立。還記得,去莫斯科旅遊,參觀「新聖母院」是不可少的項目,實際是個名人墓地,在中國不可想像。

  這篇小文,或許從另外一角度,是對姚船先生《葬禮上的微笑》文章的一個補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