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寫作的導演/夏 芒

時間:2017-10-14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小說《下一站,天國》/資料圖片

  由小說改編拍攝而成的電影我們應該見得多了,但是由電影改編而成的小說,我想應該就不常見了吧。這本根據一九九八年的電影《下一站,天國》改編成的同名小說,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第一部小說。

  作為日本中生代導演圈的中流砥柱,是枝裕和在電影創作方面的才華與影響力世人皆知,而他的文字功力也不遑多讓,這一點正是他集編導於一身的特質。初次拜讀是枝裕和,是其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當真字如其影,溫柔儒雅似春風撲面,敘述和緩如熨帖暖湯,且兼而幽默,令人莞爾。

  就在這樣的摸索嘗試之中,是枝裕和在閱讀和電影兩大領域裏都開拓了屬於自己的領地。對很多影迷而言,同步閱讀觀影、比較殊異,乃是另一大樂趣。正如他在《下一站,天國》後記中所言:「並非只是單純地將圖像轉化成文字,也不是劇本填充潤色之後的結果。」小說自古典主義時期起,便天然具有上帝視角,多處心理描寫更貼近角色的內心及情感,容易讓讀者具有共情和代入感,且在細節處更豐滿;而電影鏡頭的因攝影機的存在,無法抹去「窺視感」的痕跡,觀眾和角色之間有着客觀距離,特別在同名電影中,是枝裕和採用大量訪談,人物直視鏡頭敘述,觀眾更直接的感受是──這是他人的故事。

  小說《下一站,天國》中不無科幻成分的天國中轉站,也是在意料之中,褪去這層外衣,我們看到的依舊是熟悉的是枝裕和式配方。小說共計八章,時間跨度為一個星期,意指上帝七天創造世界,暗合當前人事的離去與新生,首尾呼應,結構封圓。前十來頁未交代具體時空,普普通通的行政樓,尋尋常常的言談,精妙的轉捩點在第十三頁被輕描淡寫地點到,卻具有懸疑的張力:「您已經在昨天去世了。」對話雙方都平靜如水,倒是讓讀者獲得攀附情節的動力。

  整個故事幕布全部拉開,原來這是一個幫助逝去靈魂通往天國的中轉站,讓逝者在三天內回望整個一生,選取人生中最值得記憶的一個片段,由此地的工作人員配合,拍成相應電影,然後攜帶這段珍貴的影像升入天堂。這真是一個美麗的幻覺,我們都自以為最了解自己,都清楚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而真正落入選擇的瞬間,你才覺得你是多麼貪心─晨星暮月,柴米油鹽,悲歡情事,似乎無一不是羈絆的繩索,又似乎全不重要。原來,這是一個供你告別喧囂塵世後細細梳理人生的短暫停泊處,是飲盡忘川水的入口。然而也真是一個隱秘的黑洞啊,即使走遍千山萬水,閱盡人生千帆,誰敢說出,誰又捨得宣布。

  書中用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繪此番二十二位逝者選擇回憶的過程,雖人物眾多,但各個形象鮮明,掩卷後每個人的心願依舊縈繞心頭。他們年齡跨度大,閱歷不盡相同,性格頗為迥異,被問到選擇記憶時的反應更是天南海北,而他們最終的選擇卻殊途同歸。不管是一生平穩的公務員,或是歷經戰後餘生的幸存者,也無論是情竇初開的少女,抑或是情路順利的浪蕩子,紛繁流離的一生盡頭,回想起來的竟都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那麼瑣屑,如此細微,藏匿於生活的罅隙角落,填塞在幾十載累積的釅厚裏,構成了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我們,這真是生命的奇跡。

  是枝裕和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將每一位逝者的回憶描摹得細緻入微、絲絲入扣。童年時坐電車前排時微風拂過的釋放感,火車奔湧到眼前時電光石火般回想起母親和女友,運動場上進球瞬間全世界都安靜了的孤寂,聞到血腥味的絕望感產生反向意義上的積極性,與心儀女孩見面時伴隨的鈴鐺聲永遠敲擊心扉,戰爭中食物的幸福味道……「於天國再會亦能拾回前塵」回憶是我們前世的負累,是來生不甘的印記,這人世間溫暖的塵屑,在太陽的光束中飛舞,紅塵雖惡,畢竟不能絕塵而去。

  翻閱《下一站,天國》的時刻,人生中那些不甘的,不捨的,此刻都在心尖上攤開了,供我們逐一翻檢,可是,當我們逐一回憶時有多少記憶我們願意保留?又有多少是我們刻意遺忘的往事?合卷之後,不免深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