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越先進,女權意識就越強烈,對於這個說法,我是認同的。近幾年,隨着社會的變化,媒體的影響力滲透並反滲透在了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了女性主義的甦醒,也有越來越多相關連的影視類作品在內地受到關注,比如之前在內地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美國大片《神奇女俠》、內地首部慰安婦題材片《二十二》等等,均受到了市場的大量好評,也透露出了女性地位提升的社會現狀。
我覺得,有必要強調的是所謂女性主義,並不是鼓吹女權至上,是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甦醒,尋求獨立和反思自我存在的意義。紅極一時的清宮劇《甄嬛傳》其實是有這方面的反諷意義的,可以說該作品本身從反面體現了一群圍繞着一個男人、不能獨立的女性在愛情幻想破滅後的必然走向─精神獨立。
再來說說剛剛結束的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片子一開播就是一副討觀眾喜歡的樣子:女主角特立獨行,不愛紅妝愛賺錢,在誠信方面的啟蒙,以及在眾多挫折中,逐漸越來越獨立有魄力,從單純到越來越會耍商人的精美手段。讓觀眾在片中看到人物的成長,這是難得的。但周瑩在思想意識上的平等意識和自由觀念才是真正女性主義的精髓所在。周瑩不管對上還是對下,對內還是對外,對新還是對舊,都能平等視之,仁義待之,而其在興辦女子學校的演講也表達了她一直渴望進步的心聲。最終,還是千紅一句話說得好:「不止是可以嫁給想嫁的男人,還可以不想嫁就不嫁,才是真正的自由。」道出了那個時代,甚至如今這個時代都適用的女性主義精髓——婚嫁自由權。
當然《那年花開月正圓》作為一部時下火熱的大劇,僅僅着眼於女權意識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眼球的,劇情將故事安排在了時局劇烈動盪的年代,通過劇中眾人的人生軌跡之變化精彩演繹了一齣清末群像戲,將大時代背景下的家國情懷與小人物的選擇和命運緊密相連,展現得淋漓盡致。
身為寡婦的周瑩獨撐吳家重振家業,可當她被捲入統治階級的權力鬥爭時又常常表現得無力抗爭。全劇後期從清廷黨派之爭轉變為變法派和保守派的爭鬥。趙白石黑化後在官場左右逢源風生水起,吳家大哥急功近利盲目保皇變法,沈星移海外歸來力圖推翻清廷,都生動地再現了清末歷史的重要事件,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精彩演繹了劇情使其直指歷史規律和人性的要害。
提筆寫作之時,該劇已然落幕結局,縱觀之下,這部大熱劇的核心其實只是在描寫那個社會下,女性意識的一些懵懂萌芽而已,周瑩的十五年雖然能讓她從一個卑微的寡婦成為女富豪,但是卻無法讓像她這般優秀的女性完全覺醒,即使有先於那個時代的領悟,於今時今日而言,也真的只是輕微的啟蒙開端罷了。
雖然《那年花開月正圓》並非無懈可擊,但仍有其獨到的出彩之處。希望這樣的作品能喚醒這個時代裏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崛起,也能激發出影視作品行業的良性競爭及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