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昇齊樓寄託客家鄉愁

時間:2017-10-13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昇齊樓周圍被一片客家圍屋環繞

  深圳市龍崗區地上各類文物古蹟多達四百餘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九處,佔深圳市一半。在這些眾多文物古蹟中,昇齊樓是一座鮮有人知的歷史建築,它沒有大萬世居那麼龐大,沒有茂盛世居那麼秀氣,沒有鶴湖新居那麼豐富,但唯獨它被稱為龍崗的「活化石」。/大公報記者 石 華 文、圖

  昇齊樓,一座有八十五年歷史的五層炮樓,在周圍圍屋的簇擁下,它不需要爭論自己是不是最大最漂亮的一座建築,悠久的古宅見證了深圳的歷史滄桑,也見證了深圳的改革開放。那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蘊,陶冶着人們的情懷,奇巧精美的建築藝術,滲透着民族建築的精髓……

  斑駁滄桑正修繕活化

  官新合居民小組,位於龍崗區中心城內,人煙繁盛,商賈雲集,處處大廈和霓虹燈昭示着這裏商業繁榮。掩藏在其中的一處炮樓顯得與周圍的格調有些不搭,卻讓人有一直難得的回味和感動,這就是昇齊樓。

  近看昇齊樓,像一位正在接受手術治療的老者,斑駁的牆壁透露出滄桑感,正在修繕的腳手架儼如一根根輸液管,修繕的工匠就是手術中的醫生。

  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多年沒有人管理,炮樓自身結構老化,加之受颱風、暴雨、白蟻影響,部分樓體倒塌,有部分被人為改建。更誇張的是直到去年昇齊樓還被出租給人,用作垃圾回收站,烏煙瘴氣,民怨不斷……

  二○一二年,昇齊樓被確定為龍崗區不可移動的文物點。為了保護昇齊樓,龍崗區文物部門、龍城街道優選引進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心,對它進行保護和活化利用。

  印尼華僑出資建炮樓

  炮樓一樓昏暗潮濕,藉着手機燈光,記者踩着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來到三樓,斑駁的牆壁上赫然寫着紅色的「打倒日寇,保衛和平」等字跡。五樓天台有射擊孔、瞭望口。「昇齊樓,民國廿一年造」九個灰塑楷書黑字在樓頂上清晰可見。

  昇齊樓現業主楊翠華向記者講述了這座建築的前世今生:時光的鏡頭拉回到一九三二年,當年土匪橫行,土客械鬥,官新合村原居民官淑佳南下印尼,功成名就,成為華僑富商。發家後的官淑佳決定建個客家炮樓,一來防土匪強盜,二來穩固家族地位,光宗耀祖。於是,官淑佳委託其親弟弟用了兩年多才建成這座昇齊樓。

  「當時,官淑佳在印尼生意做得很大,生育了十二個孩子,其中只有我丈夫和其三哥留在國內。木材全用當時最好最粗的水杉原木,所以至今仍基本完好。」楊翠華說,他們一家人在炮樓裏住了很久,當附近片區的客家圍屋推倒重建時,她主張留下昇齊樓這處歷史遺物。

  楊翠華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經過專家論證,昇齊樓為民國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粵東南近代建築史的重要實物標本,反映着民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見證了深圳的民居發展史。

  在抗日戰爭期間,深圳本土也曾經是淪陷的土地。日軍佔領深圳,有兩個重要的戰略目的,一是控制途經此地的運輸大動脈廣九鐵路;二是對香港形成威懾,並為進攻香港作準備。龍崗也未能幸免於戰爭,這裏曾是使日寇聞風喪膽的東江縱隊的根據地。

  曾是東江縱隊根據地

  官新合居民小組組長、官氏家族第四代後人官旭東介紹,一九四○年底,日寇燒光了盛平村,剩下這棟最高最牢固的昇齊樓,全村婦女兒童全躲在昇齊樓裏,躲過一劫。抗戰期間,昇齊樓更是東縱游擊隊抗日據點之一,游擊隊員們經常在這裏聯絡、碰頭、開會,也有前線傷病員在此養傷。

  經過考察,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曹偉也為昇齊樓的防禦和攻擊性能而讚嘆。「炮樓頂處的射擊孔、瞭望口設計得很科學,當匪患靠近時,可以從射擊孔垂直射擊提高精度。如果匪患用火攻,防禦者也可在射擊孔滅火。炮樓濃縮了祖先的智慧,若廢了很可惜。」

  前幾年,官淑佳的子孫也特意從印尼回來探訪老炮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