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唯中(左起)、熊輝、倪有魚、梁巨廷、劉國松、管偉邦、華安雅於展場/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香港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首個水墨藏品展——「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展覽昨日開幕,展出一九六○年代至今,共四十二位藝術家約六十件繪畫、書法、裝置、攝影及流動影像作品。參展藝術家來自香港、內地、台灣,以及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和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現了M+水墨藏品的跨國界及跨媒介特色。
「似重若輕」通過三大主題呈現水墨物質及精神層面間的張力。三個主題分別是:「字跡、符號、筆畫」探究藝術家如何透過叛離、重新詮釋與創造,從事書寫或塗繪點和線,直接或間接地與書法及繪畫對話;「山水的念頭」,表現山水和它所啟發的形形色色當代藝術表達;「物.外」探討藝術家研究墨、水和紙的物質性,進而追求精神性而富於想像力和詩意的作品。
《平方根》傳遞無限可能
展場以白南準的《平方根》(一九六一年)作為展覽的開端,馬唯中解釋,他的這幅作品在潔白的紙上用馬克筆創作了一個平方根,裏面沒有數字充滿玩味,表示着一種無限的可能。用這張作品作為展覽的第一張,也可充分體現「似重若輕」的策展理念。
第一部分「字跡、符號、筆畫」,董陽孜的大尺幅作品《昂昂若千里之駒 泛泛若水中之鳧》(二○○二年)形象體現出書法以線條為主呈現的意境,同時也展現了水墨作品的抽象意味。原文出自於《楚辭》,屈原藉此句宣泄對社會的不滿,董陽孜以此作品向屈原致敬。與之相對的李元佳的《無題》(一九六○年),該作品融合了意象的符號圖像,通過另一種線條創作的展示,與書法作品相對展覽,對比之間,讓觀眾對於水墨線條美有了更深一層體會。其後也有日本藝術家森田子龍、比田井南谷的兩幅均創作於一九六三年的作品,作為對該部分主題的另一種詮釋。藝術家梁巨廷介紹自己的作品《象外》(一九六九年)通過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個層次分別展示了墨的五彩,也體現了他對於形與象之外的一種探索。
第二部分「山水的念頭」。山水是水墨常見的另一主題。劉國松的《澄者自澄》(一九六五年),他用獨創的「抽筋剝皮皴」進行創作,用粗棉紙撕下的紙筋造成的白色痕跡代替了傳統水墨的飛白效果。紋理豐富,蒼勁湧動,山的氣勢蘊含其中。熊輝介紹《繪畫六法——傳移模寫之四》是與其父親熊海合作的一組作品。他邀父親先用硃砂顏料在紙上畫下磐石,自己在畫上下分別鋪墊了兩張紙,其後將其濕潤,自己在通過墨色進行臨摹,而水穿透了不同紙層形成的暈染,也展現了傳承的主題。該部分從可追尋的山水景象通過作品的展示,一步步過渡到一個「山水的念頭」突顯主題。
開放角度賞析水墨畫
第三部分「物.外」更多展現的是超脫水墨物形之外的創作,更多的是對於水墨與抽象的融合。這個主題中,王無邪、周綠雲等藝術家曾受教於呂壽琨,呂壽琨的《禪》(一九七○年)表達了他對於中國繪畫理論與哲學思想的感悟,也融入了抽象的意境。王無邪接受本報專訪時說:「當下水墨創作在經歷着東西文化的碰撞,進而形成了大小不同流派。這個過程是流動的,不限於工具與材質束縛。老師(呂壽琨)給了我對於中國文明及中國繪畫很大的信心。」是次展出王無邪兩件不同時期的作品《遙思》(一九七○年)及《遠懷十九》(一九九○年)也展現了他對於探索水墨創作的回歸。
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說:「『似重若輕』展示本館水墨藏品的多元性和國際化,引領觀眾以全新、開放的角度去欣賞和思考水墨,不僅展現本館收藏的獨特視野,也印證水墨是世界視覺文化中的重要領域。」
M+水墨藝術策展人馬唯中表示:「『似重若輕』旨在打破現有認知的界限和約束;水墨雖負傳統之重,但本身輕盈灑脫,讓藝術家的想像和試驗精神得以馳騁,其潛在力量實無窮盡。」
是次參展藝術家還有李禹煥、倪有魚、徐冰、郭孟浩(蛙王)、袁旃、梁銓、彭薇、董陽孜、靳埭強、楊詰蒼、管偉邦、蕭勤等。
該展覽於西九文化區「M+展亭」舉行至明年一月十四日,逢星期三至日以及公眾假期開放。另外,M+策劃了連串公眾活動,實踐西九文化區「跨領域」的大方向。除了兩場以水墨、美學和生活為題的公眾講座外,還有受水墨美學啟發的當代樂曲播放、由本地編舞家林偉源與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分別為「似重若輕」創作的舞蹈表演,以及專題放映會「M+放映:動中見靜」。更多資訊可瀏覽網址www.westkowloon.hk/inkart。
圖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