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山天池風光壯闊俊美\資料圖片
論看水,人們想到的多是張家界、九寨溝。金秋時節,我偏偏在長白山看到了形態多樣、鮮活多姿的水。
天池:靜水流深
天池是長白山頂的明珠,遊長白山者,幾乎無不為天池而來。觀天池,有北坡、西坡二路線。當地人雲:北坡險峻,西坡秀美,不同角度,天池展現的是不同容顏。二十餘年前,我曾在北坡觀賞過天池;這次從西坡上山,雖是故地重遊,仍不無期待。
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一座火山口,經過漫長的年代積水成湖。雖屆仲秋,然秋風習習,秋陽和煦,難得一個艷陽天。有從山上下來的遊客說:別上去了,什麼也看不見!的確,因為山頂氣候變幻多端,時而雲霧繚繞,時而細雨濛濛,天池戴着神秘的面紗,輕易不肯示人,聽說登山者十有八九看不到天池真面目。然而既來之,豈有放棄之理?我們爬了一千四百四十二個台階,終於登臨山頂,終於看到了天池!天池略呈橢圓形,藍天白雲下,宛如一枚巨型翡翠,清澈碧透,一平如鏡。有人讚嘆之餘,不免遺憾:水貴活而忌死,貴動而忌靜,貴流而忌止。天池雖美,未免太靜了。余心不服,細細觀之,發現此言不確。天池水看似平靜,實則靜中有動,寓動於靜,似靜而實動。在平滑如鏡的水面上,有幾處細細的漣漪,猛看似乎靜止不動,長時間凝視,才能察覺其以極慢極慢的速度緩緩推進。是微風所致?還是暗流湧動?不得而知。長白山天池平均水深二百○四米,最深處達三百七十三米,水面周長十三點一千米,周圍險峰環抱,人們對其只能遠瞻,無法近觀,故而倍感神秘,甚至有天池水怪之說。正所謂靜水流深,大音希聲。
孔雀河:清且漣漪
如果說天池的特點是深與靜,那麼孔雀河的特點就是淺與動。
與孔雀河相遇,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意外驚喜。
孔雀河真名「禿尾巴河」,本是一條無名小河。在人們步履匆匆奔往名山大川的路邊,不知有多少這樣天然清麗的無名風景被一閃而過。偏偏我們對這個土得掉渣、俗得有趣的名字起了興趣,臨時起興,棄車下道,尋到河流,終於沒有錯過一場美麗的邂逅。
第一眼看到它,我們所有人—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不約而同發出一聲驚呼—哇!禿尾巴河美得讓人心悸!在兩岸雜色的喬木、灌木、蘆葦、茅草夾護中,一條藍帶在緩緩飄動,在秋日金色中特別醒目。臨河視之,河水清冽可鑒,水中纖毫畢現。河底砂石,粒粒分明;水草豐美,搖曳生姿;幼魚細蝦,游嬉其間。水清並不足奇,水草亦屬常見,然此河的水清到直視無礙,此處的水草細軟柔長,密集豐茂,非他處可比。水草是禿尾巴河最奇妙的景觀。這些水草綠到發藍,波光中如無數藍孔雀競相開屏,河水彷彿也被染成了孔雀藍,於是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孔雀河」,也有人叫它「翡翠河」。河水不急不緩地靜靜流淌,遇有阻礙拐彎時發出輕輕的嘩嘩聲;水草在河水的沖刷下輕輕擺動,看上去不是河水在流動,而是水草在掙脫河水的束縛奮力前行。禿尾巴河並非名勝風景,這裏人跡罕至,我們意外至此,如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中,緣河而行,觸目皆景,流連忘返,戀戀不捨,喜愛之情,遠勝天池。
緊江慢江:深情的擁抱
長白山,天池南,有「錦」、「漫」二江,為松花江之源。當地人告知:二江原名「緊江」、「慢江」。江如其名,緊江水急,慢江水緩,二江相匯,相映成趣。
在訥殷古城大門外,我遠遠地看到了慢江。江面開闊,水波浩淼;秋陽照耀,浮光躍金。慢江發源於望天鵝章草帽山,靜緩美麗,如一位嫻靜端莊的大家閨秀,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緊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水流湍急,不捨晝夜,似一位熱戀中的小伙子急於見到心上人,風雨兼程,急步而行。二江於古渡口交匯,如熱烈思念中的戀人深情擁吻,終於融為一體,成為頭道松花江,是為松花江之源頭。據說,松花江蓋因秋季松花(即松針)飄滿江面而得名。這條美麗的江流不正是緊慢二江愛情的結晶嗎?
訥殷溪:從遠古走來
天池美景天下知,訥殷古城無人曉。
世人皆知長白山的生態之美,然而卻少有人知道長白山深厚的歷史文化。二○一四年十月,學者在考察訥殷文化時,意外地發現了訥殷古城城牆和一些重要文物,從而揭開了訥殷古城的神秘面紗,這個滿族的發源地也漸漸為人所知。
在訥殷古城參觀時,路邊潺潺流淌的溪水吸引住我的眼睛。水很清、很淺、很細,歡快地跳躍着,順着山勢流下來。年輕的解說員也說不清它從何處來,流了多少年,只知道它從來就沒有斷流過。這細細的溪水讓我心生感慨。古往今來,天地之間,多少豪情壯舉都成過眼雲煙,多少英雄豪傑都已化為泥土,作為滿族古老部落之一的訥殷部也已消失四百多年;而這股細細小小的溪水卻一直在汩汩流淌,從遠古流到現在,而且還將流向未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山長在,碧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