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條件越來越好,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正如古往今來,人類的居住形式從洞穴到窩棚,從窩棚到草房,從草房到泥屋,再到磚瓦房、鋼筋水泥房、摩天大樓,以至尚未普及的智能房。居住條件不斷進化,居所越來越美,越來越時尚。有獨具匠心的建築師,在古與今、土與洋、自然與人文之間徜徉,把作品結合得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戈壁城市聖塔菲,就是這樣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從阿爾伯克基到聖塔菲(Santa Fe),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沿途都是戈壁,有一片地區連電話都打不出。戈壁灘、沙丘間,處處缺乏綠蔭,地貌多砂礫,灌木矮小而稀疏,偶遇一襲,會令人欣喜,寶貝得很。聖塔菲是新墨西哥州的州府,與墨西哥國接壤。
這是一座建在戈壁灘上的城市,四周舉目全是紅岩峭壁。市區沒有高樓,房屋多為圓形,以「土」定格。黃色的泥磚,築成一棟棟小小的生土建築房。生土建築房小巧玲瓏,充滿詩意,如夢如幻。去過中國西北的人,會聯想到甘肅、寧夏、新疆一帶的夯土房。
進入城堡,猶如進入童話般的國度。看得見的戈壁荒漠,摸得着的土色房屋,聽得見的風沙吹拂聲,嗅得到的乾燥沙土氣息,千絲萬縷,與四周戈壁地貌協調地融為一體。這也是一座二十一世紀的觀光城市,能感到這裏的本土與現代是共存的。在六月懶洋洋的戈壁灘上,在熾熱陽光照耀下的市區,我們感覺自己實實在在身在戈壁。
任它以原生態的面貌展現好了!真不知當初是誰出的主意,搞了這樣一個獨到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市。我敬佩起當年的設計師和建築師來。他們根植戈壁,尊重本土精神,堅守本土意識,把創意融入荒蕪,以大自然為第一靈感,大膽地拿出這麼一個浪漫的設計方案!這座邊陲小城建得萬般協調,原汁原味,如詩如歌。我想,建造者當初做出如此的決斷,是需要付出勇氣,拿出自信,承受風險的吧!它讓你不見綠色,又滿目綠色環保,看似「土氣」,又實實在在滿溢智慧。它傾注了設計師對環境怎樣的尊重和愛戴呀!
「聖塔菲」之意,在西班牙語裏是聖神的信仰。一六一○年,西班牙人在聖塔菲建立第一個白人居民點,兩百年後,墨西哥發動反西班牙起義,宣布獨立,新墨西哥地區成為墨西哥國的一個州。後來發生美墨戰爭,使這裏歸屬了美國,成為美國的第四十七個州。因此聖塔菲,是墨西哥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結合,是西班牙風情與美國西部牛仔文化的結合,是美國現代文化與古樸的印第安文化的結合。
如果把這座城市看作一篇優秀的散文,那麼它的精彩之處,就是把紅岩作為句型,把黃土作為了詞彙,把不同民族的人們作為她的標點。它把寧靜與曠野相結合,保留了地域性,勾畫了荒漠,鏈接了現代,在不被人們看好的荒漠裏,梳理出夢幻般的現代效果。聖塔菲莊嚴、崇高、神秘,又不失平淡、樸實,它沒有燈紅酒綠的炫耀,走出了千篇一律的磚瓦房和鋼筋水泥樓宇的概念,它區別於普通建築的外形。一句話,它讓你過目難忘。穿梭於各種文化之間,感受世界的繁複,感受你與我、我與他、他與她之間的同時存在。聖塔菲,是一個體驗多種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地方。
下一篇,講述聖塔菲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