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葬禮上的笑聲\姚船

時間:2017-10-11 03:15:44來源:大公網

  葬禮,是悲傷、肅穆的,是現實生活中一片沒有笑聲的地方。

  生離死別。不管參加者心情如何,是對逝者充滿哀痛,抑或平靜,甚至因某種原因而下意識感到幸災樂禍,臉上都會凝聚一抹難過。踏入葬禮大堂,放眼周遭,素白和黑色相映,時聞啜泣和嘆息,還有痛哭聲,令人肝腸寸齗。

  不過,並非所有葬禮都給人沉鬱哀愁的感覺。近日,多倫多華裔國會議員陳家諾不幸病逝。陳出生加國,父母是香港移民。從政前是執業律師。由於他為人熱情坦誠,積極認真為民眾服務,深受選民愛戴。對於五十歲英年早逝的陳家諾,從政界人士到選區小民百姓,都表示十分哀傷。難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安省省長、多市市長和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等政要都出席他的葬禮。

  葬禮沒有籠罩一片愁雲慘霧。人們頌讚陳家諾的堅強意志和為國為民所做出的貢獻。特魯多總理在致悼辭時指出,陳家諾的無私奉獻、幽默和在國會山莊度過的時光,都會留在其心中。他最後動情地說:「我會永遠珍惜與你一同經歷的每時每刻,以及無價的經驗和教訓。你教導我何謂重要。我的朋友,願你安息!」

  而陳的遣孀、三個兒子和其弟在作最後道別時,強忍悲痛,追憶陳家諾帶給他們的喜悅和生活軼事,讓在場幾百名親友,更好了解他作為丈夫、父親、兄長、國會議員和律師等不同角色所體現出來的愛心,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的崇高品德。遺孀在憶述丈夫時說,一談起政治,他就非常興奮。求婚時坦言,叫她不必擔心,因他唯一的「外遇」就是「政治」。此言一出,令在場親友忍俊不禁。至親好友談及陳生前機智、樂觀和幽默的趣事,都不時引發陣陣笑聲。人們彷彿又看到一個活生生的陳家諾躍然眼前。

  我想起多年前,加國為前總理老特魯多舉行國葬。老特魯多曾任三屆加拿大總理,加國不少重要法案就是在他任期內完成的,例如把憲法從英國手中拿回來,使加拿大在法律上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他提倡多元文化政策,致力促成加中建交,被譽為加拿大歷史上偉大的總理。雖然他逝世時已不在位,仍萬民哀悼,極備榮哀。當老特魯多大兒子──現任總理特魯多在葬禮講話中回憶起父親的關懷、愛護,忙中偷閒與孩子一起玩樂的趣事時,與會者情不自禁發出笑聲,令好像凝住的空氣頓時流動起來。也就在那時,十幾歲未踏足政壇的特魯多第一次為加拿大人廣泛認識。

  當時在家看現場直播,感到全身一震,這麼嚴肅的場合,可以笑嗎?記得在國內時,曾經歷周恩來、毛澤東兩位領袖逝世的重大事件,難以設想在葬禮過程中,會出現這樣較放鬆的場面。後來,與一對新移民夫婦在閒聊中談到老特魯多國葬這件事,他倆露出疑惑的神情,不會吧,葬禮上有笑聲,那不是對逝者不恭?

  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差異,在葬禮安排和禮節上頗為不同,不管是政治人物抑或普通百姓。中國人在辦喪事時,注重外向。盡情宣泄對逝者的哀痛,以盡孝心和懷念之情,尤其是對長輩。在規模和形式上,也要彰顯去世者生前的尊貴、家族的名望和後輩作為孝子賢孫的一片苦心。這無形中摻雜了宣揚、攀比的成分,令一些人以為拜祭物質越多,哭聲越大,越能表達心意,所以會有意無意偏離傳統,甚至出現花錢僱「孝子」在現場「痛哭流涕」的怪現象。為了表現孝道,身處葬禮,如何能有笑聲?

  而西方人辦喪事,比較內斂。葬禮中除了默默祈禱,願逝者靈魂安息,更多的是懷念與去世者生前歡樂相聚時光,希望讓美好回憶永留心中。所以,儘管在如此嚴肅場合,逝者以往的言行和樂觀精神,也自然而然激發人們發出由衷的笑聲。這是淚中有笑,笑中有淚。當然,最終充滿胸臆中的,仍是傷感、悲哀和不捨。

  不管東西方葬禮表達方式如何,相信失去親人摯友那種錐心之痛的感受都一樣,大家都祈望讓斯人靈魂得以安息。葬禮中,除了悲傷和眼淚,如果能向前看,充滿激勵和勇氣,那將是對逝者最深切的哀思、悼念和崇敬。

  逝者長已矣,生者要把懷念的種子深埋心裏,把悲痛化為力量,讓希望永遠升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