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近期引發不少爭議,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商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坦言,擔心AI威脅人類文明。不過,專家對AI發展感到樂觀,認為新科技有助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預期AI將為全球經濟帶來15.7萬億美元(約122.46萬億港元)貢獻。在今年上半年,全球的創投資金於AI領域總投資額達133億美元(約1037億港元),較去年下半年增長8%。\大公報記者 鄭芸央
儘管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與Tesla的馬斯克曾經為AI展開罵戰,馬斯克更提議立法規管AI,但專家的看法卻不同。據普華永道(PwC)的報告,AI將推動全球經濟,目前的擔心是基於人與機械的對立心態,但未來的情況是,人與機械合作較人類本身更強;受益於AI,到2030年,全球GDP總量將較2015年的約74萬億美元進一步增長14%。
部分企業已採機械人操作
普華永道預計,到2030年,AI將會為世界經濟作出15.7萬億美元貢獻,可與當前中國和印度年度經濟產值總和相比。在這個貢獻之中,有6.6萬億美元是來自企業自動化及AI新技術,提升勞動力和生產力;有9.1萬億美元是來自消費者效應,因為AI有助提高產品質量,刺激消費開支。
事實上,全球各地企業高層對投入AI持開放態度,部分企業已經引入機械人操作,而在公司未來政策之中,AI已經成為不少公司討論話題。今年上半年,全球企業風險投資參與接近800宗AI融資活動,總額達到133億美元,較2016年下半年增長8%。與此同時,一些公司也投資於AI初創公司,希望獲加強營商能力,包括科技龍頭Alphabet旗下谷歌,最近收購一間初創公司加強AI視覺技術。 谷歌收購位於白俄羅斯的AIMatter,這間初創公司研發利用神經網絡,幫助在移動設備上檢測及處理圖像。AIMatter的Fabby應用程式正是利用AI識別自拍照片的不同部分再進行修飾。
對於零售行業,特別是電子商貿,AI亦將會帶來貢獻。機械人開發商正在研發執貨、包裝和搬運的機械人,這是電商業務中勞動密集程度最高的步驟,據悉包括Saks Fifth Avenue、Hudson's Bay等零售商,近期開始在配送中心測試執貨機械人。這種機械人主要是用作搬運細型裝置、玩具和消費品,速度較人手快50%。
紓零售物流業應對配送壓力
事實上,網購正以爆炸速度增長,AI有助零售業和物流業應對配送壓力。目前,研發這種技術包括Honeywell旗下的Intelligrated、Righthand Robotics、IAM Robotics等初創企業。零售商和物流公司使用機械人取代人手進行執貨和包裝,可以減輕勞動成本約五分之一,並可24小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