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美莉潛心創作青瓷二十多年,將展出逾百件作品\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常言道,一生擇一事,足矣。本地陶藝家黃美莉二十多年來不間斷地探訪內地學院教授,踏足全國各地古窰場,搜集古瓷殘片,研究古代龍泉青瓷的形制、釉藥,向當地製瓷工匠學習各類型的傳統技術,始終孜孜不倦,自得其樂。
釉色青綠 瓷質細膩
她先後在英國、台灣、日本及澳洲等地學習陶藝,作品曾多次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早在一九八六年開始參加聯展,一九九二年首辦個展,其後相繼再舉辦過四次個展,一九八四年創辦陶土坊陶藝教室,積極推動香港陶藝教育。二○一三年九月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她的第六次個展「承傳 龍泉跨越二十年——黃美莉青瓷展」將於本月十三至十六日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展出其逾百件青瓷作品。
日前,記者來到黃美莉的工作室,揭開她手中青瓷的「神秘面紗」。工作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擺有拉坯機、辦公用品,架子上瓷器琳琅滿目。黃美莉告訴記者,她與青瓷「私定終生」的緣分,源自一九九四年到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交流,親睹龍泉青瓷,一見傾心;自一九九六年開始,踏上尋藝之旅。
多年的陶藝創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黃美莉答道:「怕買不到優質的陶泥!在一九八○年代,從內地運陶泥回港很麻煩,泥土入口香港需經過農林部,行政審批程序複雜,且交通成本高昂。」她續說,除了運費高,陶泥品質參差不齊,優質的泥可遇不可求。
話畢,黃美莉為記者展示粉青瓶《歸帆》,墨色在冰裂紋中凝住,形成水墨畫般的獨特景致,讓人浮想聯翩。她解釋:「冰裂紋的產生是因釉面和泥的膨脹系數各異,收縮不一、互相扯裂,自然而成不同紋理。即使燒製後,仍會出現新紋裂紋。」裂紋雖是不可控制,可看出她遊刃有餘。
今次展出的作品造型豐富,有瓶、盤、鼎、杯等,以祥雲紋飾、高三十四厘米的粉青瓶可說是黃美莉的完美之作,於龍泉燒製,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瓷面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陶瓷的成敗在於燒製,香港天氣潮濕和空間所限不宜製作大件作品。」她表示,傳統青瓷紋飾多為吉祥之物如祥雲、游魚,粉青大盤《金魚塘》亦是其中代表作。
而她的另一粉青大盤並無遵循傳統的對稱美學,線條隨性,流水般動感,質感粗糙。她說,此瓷器原是細緻光潔的,還是軟泥塑形時,突發奇想劃了幾下,讓它帶有一種「缺陷美」。龍泉窰亦以鳳耳瓶、如意瓶聞名,她取其寓意,造出甚有玩味的雙耳瓶,形如古靈精怪的卡通人物。粉青杯《陶醉》則恍如微醺後搖擺、起舞的人,不言而喻。
造型豐富 線條流暢
黃美莉私藏了一件愛不釋手作品——《家庭樂》,盤上的幾隻小豬「有段古」。她回憶道:「當時在龍泉的工作室外是一條河,有一戶人養了一家大小的豬,整天在河邊走來走去,不亦樂乎。我晚上在招待所無所事事,便拿了一塊泥回去『捏』豬,這樣的光景不再有了。」這作品還有一款稍小的梅子青,黃美莉直言那一件捨不得再展出,因為以前展出時,有一朋友多次要求購置,她無法忍痛割愛。
授課是黃美莉的生活另一重心。她坦言,現在還帶着二十多個學生,已甚少在外面招新生,多數學生是下班後來上課。「在香港要以做陶藝維生很困難,我曾鼓勵一些學生讀書深造,看到他們即使學成歸來,也會『捱』得好辛苦,但可以一直做喜歡的事情也是甘之如飴。」
談及陶藝的推廣,她笑稱每次展覽都是「儲」夠錢再搞:「教陶藝的人不少,但願為學生辦展和策劃活動的少之又少。今次展覽雖然全是自費,亦要靠自己的學生和朋友幫忙,拍攝作品、設計場刊和策展布置。」問及商業化會否更好推廣青瓷,黃美莉表示,本地不乏「識做生意」的陶藝家,他們會接餐廳、酒店的委約作品。「我不是為了賣作品而創作,曾有人以『百貨商店都有得賣,有何稀奇』評價我的作品,使得我意識到改變觀眾對陶藝的認知更重要。」黃美莉堅定地說。
從一九九六年至今,黃美莉每年都到龍泉待上一頭半個月。她形容早年去那裏「舟車勞頓」:「因交通不便,從香港飛去杭州,先住一晚,隔天早上七點坐火車到麗水,再轉大巴,到龍泉時傍晚六、七點,這是路途順利的情況。」她說,當時整個龍泉只有一家酒店,自己就住招待所,房間有木窗和兩張木床。路途或遙遠或艱辛,也無阻她的腳步。每每說起哪件作品在哪個窰燒製,黃美莉如數家珍,嘴角不禁上揚,眼中充滿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