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ing Sir 獲門生設宴慶祝大壽\大公報資料圖片
近年媒體被不少人質疑濫用「大師」之名,在演藝界奉獻逾半世紀的鍾景輝(King Sir),相信無人否認他就是「戲劇大師」。他博學多才、能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及勇於創新,春風化雨,桃李滿門。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鍾景輝給學生感覺就是寡言、品德高尚的謙謙君子。\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向來身體健壯的King Sir於七十九歲時發現患上腸癌,一直向藝術路上奔馳的他也要暫停下來。康復後至今仍處於休息狀態,同時他的聽覺隨年紀而退化需戴上助聽器,訪問時要他集中精神聽記者提問,心裏不禁替他辛苦。亦因如此,將於十一月上演的《小城風光》(Our Town)他將不會參與演出,他說:「於舞台上集中精神兩個小時很吃力。之前無綫邀我回去為台慶劇僅拍了一日戲,我已經累透了。」
過去King Sir演過多次《小城風光》,同時亦因劇本好,不少劇團曾相繼演出。今次主角謝君豪曾說此劇可作教材之用,因故事內容說的都是每個人都要經過的生老病死。
King Sir說:「我雖未能演出,亦有給予演意見。《小城風光》是一部講述在美國小城鎮之中,平民的日常生活、生命與死亡的作品。其中所滲透由生至死的平凡點滴,能令人反思超越時空的生命哲理。一九○一年,美國葛羅威爾角的小城鎮,魏博家的愛美麗和吉博斯家的喬治從小青梅竹馬,互相傾慕,繼而結婚生子。但愛美麗卻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因難產死去。葬禮上,愛美麗覺得很遺憾,覺得自己實在死得太早了,她很希望重新活一次。故事講述的人生歷程,不因國界不同而有分別,內容屬宇宙性題材,任何觀眾都會產生共鳴。」
讚君豪有台型
King Sir一再讚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且絕對相信謝君豪可以挑戰這高難度劇本。
「此角色由謝君豪去演最合適不過,君豪有台型、具吸引力、能引起觀眾聚焦,加上以他的努力、天分及才能一定能駕馭得來。他在劇中既是說戲人,同時又要入戲兼任舞台監督等其他角色身份,一時入戲、一時出戲不是容易演繹的。」該劇是King Sir門生賀其八十歲大壽的賀禮。之前徒子徒孫已為他設宴賀壽,門生之多坐滿全場。至於哪位給他最深印象,他說:「唔記得咁多了。但君豪算是乖的。」
King Sir「唔記得咁多」,不要緊,因徒子徒孫永遠敬重這位恩師。君豪這次被委以重任,全因King Sir對他信心十足。
「他們為賀我大壽演出此劇,我當然開心,而且君豪是個喜歡接受挑戰的人,即使難度更高,他都會努力鑽研,我有信心他一定做得到。我會看他們綵排,給點意見。」
King Sir休養期間仍心繫此劇,正如君豪說恩師凡事一絲不苟。他從未見過恩師發脾氣,若恩師發脾氣則對方做的事已是非常離譜了。
謹記待人以禮
King Sir說:「我入行逾半個世紀,見盡演藝人的高高低低,人有本事外亦要有禮貌,否則人家為何要將機會給一個無禮貌的人?這行要識做戲也要識做人。於演藝事業上要取得成功,有着太多因素,即使你是千里馬而沒遇上伯樂,是千里馬又如何?同樣地,你是匹千里馬,惜遇上一個目中無人的伯樂,那千里馬一樣無用。這行所說的成功,無可否認俊男美女較佔優,但若是無心工作,又有誰人會用你?是故工作和做人都要做得好。」
King Sir學生有周潤發、杜琪峯等等都各有成就,單是他們亦足以令King Sir自豪。
「他們都獨當一面啦!沒有什麼話好說了。我記得當年周潤發十八歲報考無綫第三期藝員訓練班,因表現未如理想,其他考官都將他淘汰。相反我看好身材高挑的發仔,覺得他有表演天分,遂獨排眾議,並說服其他人錄取他。發仔有今日成就,是他自己努力和人緣好。」
至於另一學生杜琪峯,他於二○一六年獲Montblanc頒發藝術贊助人大獎(Montblanc de la Culture Arts Patronage Award),提名者就是King Sir。而King Sir之前也獲過此獎。
「當年我已覺得他對電影好有熱誠,多年來證明了他對電影作出很大貢獻。不管你是導演還是演員,所有成功都有好多因素。看着他們的成就而想入行的人,在入行前有一點更重要,就是先問自己對這行是否真正喜歡?阿杜那期訓練班,只有栽培演員,還沒有編劇及導演訓練班。但因他喜歡自己工作,努力去學,結果在無綫當上編導,其後入了影圈,成就更有目共睹。我同阿杜關係頗奇妙。當年他爸爸在東樂戲院做事,我經常去打戲釘,讓我看了好多粵語片、國語片。這些電影對我日後影響及幫助很大,我從中學識了觀眾幾時會笑、喜歡看什麼題材的電影。後來我和阿杜成了師生關係。阿杜經常叫我吃飯,有次問他點解不找我拍戲?阿杜支吾以對。我想可能他習慣在片場罵人,驚不覺意連我都罵了。其實我不介意,當我是演員身份,導演發脾氣我照單全收。」
大導演杜琪峯於King Sir眼中還是個「細路仔」,其他的徒子徒孫又如何?King Sir說年紀大,真的記不得那麼多了。他逾半世紀奉獻給演藝界並作育英才,尊稱他為「戲劇大師」當之無愧。King Sir聞言慈祥的臉上笑了一笑:「這是人家的客套話啫。」如今,因為與電視劇集和電影不同、觀眾層面不廣而令話劇之路走得艱難。
勇於尋理想
King Sir對此並不認同,他說:「如你是喜歡這工作,就算花費多少時間和努力都不覺辛苦。若是不喜歡卻要強迫自己留下來搵錢,那就肯定辛苦。它的收入同電影比較,一定是最少,觀眾也是。觀眾人數更加不能和電影及電視相比。可是舞台能跟觀眾有無形接觸和溝通,可以讓觀眾跟着演員的戲和劇情發展而走,拍戲是無法得到這種滿足感。新人初入行切勿驕傲,不要怕蝕底、包括酬金及熬夜各方面等等。演員是被動,新人角色難有表現,但如有機會就要好好珍惜,別計較金錢,機會比起多了一兩百元薪水更為重要。演員聽到批評,就要自我分析他們的批評對不對。記着好多人隨便批評人,可能因對方不認識這行。覺得批評是對便接受,即使不對亦勿大發脾氣。」
以身作則的King Sir在學生眼中就是個沒脾氣的人,但舞台劇的未來發展會否困難重重?
King Sir還是樂觀地說:「今天在港從事演藝雖有困難,可是相比我當年還是好得多。我們仍能在有限條件下做到最好。記得我一九六二年於美國讀書回來,劇場場地少環境差,觀眾少,如我當時就認定沒發展,那就真的沒得做了。我認定是有,就耐心等待機會。話劇未來要走音樂劇路線,有歌、有舞,易吸引觀眾入場,可是訓練一個能演、能歌、能舞的人,又是『大困難』。」
行行出狀元
King Sir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君豪讚恩師於當年已將外國劇本翻譯為中文演出,且內容扎實非常貼地。King Sir說:「當年香港沒有太多翻釋劇本。來來去去都是演《雷雨》、《日出》,所以我嘗試改編美國劇本。」King Sir除了舞台之外,讀書時還是個出色運動健將。「如要我從兩者中作出選擇,戲劇是首選。因此畢業後考入中大崇基讀英文系,以鋪路到美國讀戲劇。我好幸運,家人沒給我太大壓力,爸爸還說過『行行出狀元』。」
King Sir回顧逾半世紀的演藝生涯,至今仍永不言休,從其燦爛笑容中,可見他對舞台劇發展仍抱憧憬,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