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寒露養生:辨體質順天時註冊中醫師 馮 玖

時間:2017-10-09 03:15:19來源:大公網

  寒露節氣在每年的十月八日或九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中國北方及中原,此時氣溫逐漸下降,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不過,位處嶺南的香港,前幾天艷陽高照,白天氣溫仍高達三十度!

  寒露節氣到來後,即使南方天氣未轉涼,但北方的冷空氣已逐漸形成,風寒燥氣南下襲來,氣溫下降幅度非常大,各種疾病極易流行。最為常見的為呼吸道疾病。呼吸道對冷空氣刺激最為敏感,驟然降溫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虛而入。輕則引起外感咳嗽,重則可使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發作。

  近日診所因着涼感冒的求診者明顯增加,尤以素來體質較弱者及長者為多,而所見以外感咳嗽病患為多,但因應不同病人體質和生活飲食習慣,即使在同一天空下外感風燥之邪,其病情(疾病證型)和發展都有所不同。出現外感不適不敢怠慢,早作治理有助阻截病情深入發展。

  外感燥邪有溫、涼之分

  秋季燥氣主令,人們易感風燥之邪而致病。中醫有溫燥涼燥之分,治療用藥及調理,都有不同的方藥和方法。

  外感溫燥多發生在初秋時節,氣候仍然炎熱之時。患者多感身體發熱,出汗,口乾而渴,咽乾或痛,鼻子烘熱,乾咳無痰,渴喜涼飲,舌邊尖紅苔黃。但即使到了寒涼的深秋,熱性體質尤其飲食不節,喜香辣濃膩食物的人,一旦感受風燥之邪,也容易出現溫燥。患者除出現上述症狀,還明顯臉發紅耳朵發燙,而且氣溫驟降也不覺冷。

  溫燥上擾清竅,則見頭痛;溫燥傷肺,肺失清肅,肺津耗傷,則乾咳少痰或無痰;「燥勝則乾」,尤易傷津耗液,可見咽乾鼻燥、皮膚燥熱;燥甚傷及血絡,可見鼻出血。易患溫燥的人平日可多吃梨、葡萄、馬蹄、蘿蔔、百合、銀耳、藕等涼潤之物。

  提醒一下,溫燥者要慎喝涼茶。特別是香港的上班族工作繁忙,經常熬夜,到了寒露時節,由於天氣變化大,往往容易出現口舌乾燥、牙齦腫痛等「上火」的症狀。秋天上火,主要是因為氣陰兩虛或氣不化陰所致;喝涼茶會加重「秋燥」的症狀,耗氣傷陰。

  至於外感涼燥,患者多出現身體發冷,頭痛無汗,口不渴,鼻塞流清涕,不發熱或低熱等症狀。涼燥者也容易咳嗽,但咳嗽有痰而少,舌淡苔白。一般來說,深秋咳嗽多為涼燥。素體虛寒及哮喘、支氣管慢性病患者,咳嗽症狀較為明顯。

  熱水泡腳保溫防病

  氣溫逐漸降低,赤膊露肩的衣服要收起來了,以防涼氣侵入體內。虛寒體質、手腳冰冷和容易感冒者可每晚用熱水泡腳。

  中醫有謂:「寒從足生」。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迴圈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着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深秋乃至初冬天氣寒冷,體質虛寒易感冒者,可常用生薑、大棗、豆豉等煎湯飲用,有溫潤止咳的功效。這與溫燥燥咳的患者,飲用梨汁作涼潤止咳,有性質上的不同。所以,使用食療作健康調理,也要學懂辨病和分辨體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