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哲學,如今的年輕人也許會崇尚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尼采之類的西方哲人,殊不知,中國的哲學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然在我們廣袤的東方大地上為眾人所思所學了。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無一不是國人應該引以為豪的大思想家,哲學家,而我也是在讀懂《論語》之後,才開始明白,究竟何為哲學。
那是一個巧妙的契機,我參與編輯一本關於《論語》的書,因此和三位作者一起組了一個四人小組的「《論語》分享會」。在這個分享會裏,我們四個人每周一次,每次半天對《論語》及書籍的編務進行討論。如此一年之後,我整理完所有錄音,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才對《論語》這本書有了一些切身的理解,也正是由此,我開始明白孔子、理解東方哲學。
在此過程之中,讓我最意想不到的是,讀懂孔子,竟是從讀懂「鄉黨篇」開始的。「鄉黨篇」講的其實是孔子的日常生活規範,但我們四人卻一同從中讀出了他的哲學。孔子的哲學都融入到他的生活方式中了,這也正是他真正有價值的地方。為什麼生活方式和哲學的融合如此重要?看一看世界上的宗教就明白了:任何哲學欲成為一種強力意志,或說物化為一種現實存在的力量,都必須轉化為一套生活方式,如此他們的組織才能得以存在,他們的使命才能得以實現。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這麼做的,所有想在人間戰鬥的力量也都必須這麼辦。孔子不信神,所以他把一些哲學都生活化了,這才是他的美妙之處。這也正是「鄉黨篇」的深意,把自己的哲學完全融化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細節之中,這才是孔子的真正哲學:生活的哲學。
其實,整本《論語》中都很少正面直接地講孔子的哲學,就連「仁」這種根本性的概念也是三言兩語帶過,反而通篇都在談論人生、談論做事、談論飲食。但孔子,真不愧是東方哲學家。有了他,我們東方人才沒有上帝死了以後的困頓,因為在他的世界裏早已經沒有了上帝的世界、鬼神的世界,只有此岸的人生,和此生的生活。而人生就是由非常具體的生活方式構成,孔子在第十篇其實已經告訴我們怎樣學習哲學了:那就是把哲學變成一套具體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當作一場藝術實驗來過。當一個人用生命來實驗一種高於時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哲學家了。
在我的理解中,哲學家就是提出高於時代的價值觀,並付諸個人生活實踐的人。最好的哲學家就是真的去踐行了自己的哲學的人,而假哲學家即是只說不做的學者,以及道聽途說者。在勇於進行自己的生活實驗方面,耶穌、佛陀、穆罕默德都是最好的範例,他們敢於在自己的時代提出超越時代的價值觀,並且付諸實踐,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哲學家進行的是一個人的生活革命,當一個人生活革命變成一群人的生活革命,世界就被改變了。真正的哲學可不是書房裏的玄想,而是一種導致改變的理念。
中文系出身的我,其實在參與編錄之前就對《論文》毫不陌生,或者可以說,當我走出校園離開大學導師以後,孔子是我的老師之一,莊子也是,《易經》亦然。我想,對於所有華人而言,孔子都是個不能捨棄的人生導師,於治學於人生,於孝於生死,無一不能從《論語》中得到思考。
孔子論生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都是讓人執著於人生的道路,而不是跨越死生,於宇宙所不知之處去用力。敬鬼神而遠之,又說慎終懷遠,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表現在對學生的死亡時,如伯牛之死,孔子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種感嘆「這都是命,這樣的好人怎麼得了這樣的病」千載之下,依然觸動心靈。這大概就是如今那些年輕人信奉的那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理論鼻祖吧。
東方哲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本就博大精深,又在五千年的歲月洗禮之下顯得更加歷久彌新,只願這一代、下一代、再下一代的東方兒女都能從中學之思之,方才不負千年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