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蟹也被稱為紅蟳\作者供圖
中秋月圓,潮水隨漲,過完了月餅節就到了螃蟹肥美的日子了。不少饕客已然在這七天長假裏搶先吃上了江浙陽澄湖一帶的大閘蟹,殊不知,秋來肥美的螃蟹遠不止大閘蟹一種。
北宋的大吃貨蘇東坡就曾有詩一首,讚頌秋蟹的肥美:「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這首詩中的「蝤蛑」,指得就是青蟹。對於這位能做詩善書畫的大才子而言,吃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大美事,他留下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食傳說。但關於蘇東坡吃了「青蟹」自稱自己是饞太守的事,我猜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蘇東坡有一摯友,名丁公默,二人乃是同科進士,又因沾親帶故,交情更深過普通友人。有次,蘇東坡寄詩給丁公默,丁公默卻送來了青蟹。於是,蘇東坡風趣地說,這是由於自己的「饞」,才得以用「詩」換來青蟹。而這,正是上述的這首小詩《丁公默送蝤蛑》中的典故所在。
蘇東坡入仕為官的生涯裏,顛沛流離的貶謫歲月佔據了其中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在此期間他的行蹤幾乎穿越大半個中國。也正是這到處為家的貶謫生活,令他見多識廣,自然也吃到了不少方外之物,比如江瑤柱、河豚魚,又比如嶺南荔枝、海南牡蠣。但是,對於這些美味珍饈,蘇東坡都從未用過「饞」字,唯對青蟹,竟自稱饞太守。可見,蘇東坡對青蟹之美味,倍加青睞。
青蟹是浙江台州海邊的特產,也是一道美味海鮮。它棲息於泥塗及近岸淺海中,平時隨潮水進入泥塗,喜穴居於河口有淡水流出的地方。青蟹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每年農曆八月時的青蟹最為肥美,腳鉗圓壯,隻隻都是雙重殼子。
秋季是吃青蟹的最佳季節,每當秋風吹黃菊花、催肥青蟹之時,吃蟹便成了一等一的風雅事。而中國古代的文人們對吃蟹可謂情有獨鍾,元代大畫家倪瓚還特地寫了《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裏面有專門講做「蜜釀蝤蛑」的方法:先把青蟹加水煮,蟹殼一變色就撈出,取出蟹腳和蟹身裏的肉,蟹黃蟹膏也取出,單放。再把餘下的蟹肉剔出,置於蟹殼之內,以雞蛋黃和蜂蜜攪拌後,撒在蟹肉之上。然後再在上面鋪上蟹黃蟹膏,上屜略蒸,雞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之鮮美。
倪瓚算是吃青蟹的行家,但與李漁比起來,這些都是小巫見大巫了。李漁,明末清初的文化名人,他在吃青蟹的過程中,總結出了先要吃什麼,後吃什麼的順序。他有篇《蟹賦》便是按照這吃蟹的步驟寫下來的,每一步都糅進了自己吃蟹的心得,可以說這是一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食蟹美文。
李漁對吃蟹,他還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比如,他在《蟹賦》中說:「世間好味,利在孤行」,那就是所有煎炒烹炸加作料,都是畫蛇添足,糟踐東西。蟹就是應該清水蒸熟,端上桌來,只有自己親手剝開才有味道,若讓別人幫忙,就失去樂趣。
當然,現在我們吃青蟹不必像倪瓚、李漁這般繁瑣,但也要注意一些吃法、禁忌。比如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節,應當注意蟹與柿子不能混吃;又比如青蟹性寒,所以吃時必蘸薑末醋汁來祛寒殺菌;再比如青蟹的鰓、沙包、內臟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
或許宰殺青蟹會被一些主婦視為一樁難事,在此文末,倒也不妨跟大家分享一個巧妙的小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那就是在裝有青蟹的蟹桶裏倒入少量白酒─白酒即能去腥殺菌又能讓青蟹昏迷。昏迷後的青蟹自然就任烹飪有良方的巧婦隨手擺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