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世界不少地方,也與各地的華人朋友有着或淺或深的文化交流,中秋時節裏的探討之下,才發現,如今這個年代,像香港這樣,過中秋時還能有濃烈中秋氣氛的地區已經不多了。
大概是香港人見慣了分離,所以對團圓格外重視吧,中秋團圓夜似乎對港人有着分外特殊的意味,也正因此,每年的中秋,香港都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今年的活動裏,最吸人眼球的當屬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設計而成的「月球博物館」了。自上個月的二十八日開始,至本月月末,在舊稱喜帖街的利東街上,一個直徑達七米的巨型月亮裝置公開展出,讓全港市民無論陰晴,都能在灣仔的市區中心裏近距離地賞月,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月亮變得近在咫尺。我曾到現場觀摩過一番,該「月亮」製作精緻,將美國太空總署NASA航拍的月球陸地的真實景觀以適當的比例重新呈現於大眾眼前,此前已經在荷蘭、英國、法國、愛爾蘭及比利時等地巡迴展覽過了,而它的此次抵港,則是為了凸顯中秋氣氛,香港地區首次引入了這輪來自異鄉的「明月」。不出意料地,這輪「明月」憑藉美觀的外表,高度的真實感,成為了今年中秋的大熱「影相打卡位」。
不僅如此,在香港這個中西合璧的國際化城市裏,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慶活動也是仍有保留的。
與往年的中秋一樣,今年維多利亞公園(維園)在中秋時節裏依舊擠滿人潮。這裏有全港最大型的花燈展,公園裏的草坪上又為市民提供了席地而坐、齊齊賞月的別致場地,受人追捧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中秋當晚,維園內有綵燈會,有歌舞表演,還有猜燈謎,熱鬧非常。今年的花燈主要有四組,分別是以星河作概念、由花燈大師Leo鄧崇放設計的《漫遊星月夜》、由傳統紮作師傅設計的中式長衫花燈、由三百名家庭、小朋友、學生等合力製成的《團圓》,以及發光雲朵池裝置《尋月》。有別於往年的傳統花燈及前年的卡通設計,今年燈展可以說是新舊交融,適合全家老少齊聚一堂,共同欣賞。而距離維園不遠處的,大坑的火龍更是香港的一大特色。今年更是由於圍觀者眾多,為配合場地,火龍舞到大坑外的寬闊場地處,熱鬧之餘也提高了市民觀賞的安全度。
擁有異鄉「明月」的利東街上也不示弱,在中秋當晚及追月夜晚(中秋翌日夜晚稱為追月夜)舉行「LED火龍鼓舞賀中秋」,七十多呎長的LED火龍在林蔭步行街上穿梭,為區內的市民及旅客獻上了溫馨滿滿的中秋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