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莽莽崑崙 清陵風水\邢宏偉 文、圖

時間:2017-10-08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清西陵鳥瞰\王江山攝

  清朝的皇陵制度,完全遵循明代皇陵規制建造,詳察龍、穴、砂、水等自然環境,協調運用地質、水文、朝向、土壤以及自然山川景觀。清朝皇陵選址、規劃、設計更加精緻和考究,是集中國歷代皇陵之大成的精美傑作。

  清朝入關後,先於北京東北的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下營建皇陵,稱作「東陵」,埋葬着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共五位皇帝;到了第三代皇帝雍正,既為自己萬年吉地盡善盡美,也為造福子孫後代,又在北京西南的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建陵,稱作「西陵」,以後陸續安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共四位皇帝。這兩座陵區都是典型的風水寶地,被盛讚為「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上吉之壤,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和會之所」。這兩處陵區已於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少年天子 擲鞢定穴

  明清順天府(相當於今北京市建制)遵化縣境內昌瑞山下清東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少年天子順治帝在十四歲時親自選定的陵址。這裏北面昌瑞山作為「後靠山」,東面鷹飛倒仰山和雁飛嶺構成「左輔」,西面黃花山和鑽天峰成為「右弼」,南面金星山向北朝拜,成為前「朝山」。金星山前還有一個天然小山,好似香案,就成為孝陵的「案山」。西面有西大河、東面有馬蘭河蜿蜒流向前方,中間是一塊北高南低的小平原,是一塊盡善盡美的風水寶地。

  《清史稿》和《嘯亭雜錄》都記載:順治八年(一六五二年)十二月,十四歲的順治皇帝至京東一帶巡幸狩獵。他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看到這裏山川壯美,景物天成。遂宣諭曰:「此山王氣葱鬱,可為朕壽宮」,言罷,取佩鞢擲出,諭侍臣曰:將鞢落處定為吉穴。順治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康熙皇帝依照父親的遺願,果真在這裏建立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孝陵」。後有善堪輿者驚嘆曰:「雖命我輩足遍海內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佩鞢,就是玉扳指。

  關於順治皇帝親定陵址一節,乾隆皇帝也曾作詩記述,他在《恭謁孝陵》詩中寫道:「松柏守宮闕,星辰侍禮儀。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基。」「鼎湖」,指天子仙逝。並親自作註說:「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圍至此親定者,初未用堪輿家也。」以上三條記載都很明確指出,清東陵選址的時候,沒有使用風水先生,是順治帝親自選中的。

  實際上,明代後期,北京明皇陵陵區已沒有「佳壤」,也動過在遵化地界裏開闢新境界的念頭,只是時不我與,大明江山風雨飄搖,如同孔夫子所言:「不知生,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搞不來,哪還顧得上死後的事情啊!根據檔案文獻記載,清東陵之地是被明清兩朝的風水師選中的吉壤。明朝崇禎十三年,由於北京十三陵沒有了好風水,崇禎皇帝派人看中此地,但沒有來得及使用,明朝滅亡了。順治八年,十四歲的少年天子福臨帶領王公大臣和風水術士也來這裏選看,經過仔細的研究,順治帝認可了這處風水寶地,於是,象徵性地拋出隨身玉佩,作為點穴依據。乾隆即位之後,他出於國家和自身利益的考慮,想像出所謂順治帝親選陵址的情節,並進一步把這件事情神化,流傳至今。

  拓展風水 另闢西陵

  順治皇帝在遵化昌瑞山下建陵後,按照子隨父葬的傳統制度,康熙皇帝也緊隨其後在昌瑞山下建陵。按照常理,康熙的兒子雍正也應該埋葬在清東陵。以往史學家認為,雍正違背祖制,在遠離祖陵五百華里以外的河北易州另起爐灶,開闢了清西陵。究其原因,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說他因「改詔篡位」、「謀父逼母」,所以心懷愧疚,不敢近依父母;也有人說他「好大喜功」,另闢陵區以突出自己;而載於史冊的真正原因則是風水使然。

  從明末直至乾隆時期,廣泛流行着一個說法,北京天壽山明陵穴位只有十三個,所以明代到了北京只有十三帝(實際上還有一個葬在西山的景泰王帝)。乾隆皇帝在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哀明陵三十韻》裏有:「或曰十三氣數盡,朱明祚以此為準。」

  篤信風水、道士而又有雄心、有魄力的改革家雍正帝,對此是不能不察的,尤其是要替子孫萬代着想。他登基之初,曾在清東陵境內的九鳳朝陽山選定了萬年吉地。但未及興工,就遭到了某些風水師的反對,說此處「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此雍正斷然否決了這塊陵址,而後在清東陵境內又詳加踏勘,卻再也找不到理想之所。於是雍正派他最信賴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會同精通堪輿的福建總督也是藝術家的高其倬,還有民間著名風水師管志寧等,在京畿及盛京(今瀋陽)一帶尋找萬年吉地,最後選出了十一處風水寶地,又經過風水師們反覆比對和討論,最終認為直隸易州境內的太平峪風水形勢最佳,堪當萬年吉地。於是將此地的風水形勢繪圖貼說匯報給雍正皇帝,盛讚易縣的風水寶地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山脈水法,條理詳明,誠為上善之福壤。」

  雍正覽奏後也很滿意,可是選擇在這裏建陵,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的制度,雍正又擔心會與祖制不合,於是諭令朝臣會議具奏。善體上意的大臣們通過查閱史籍,引經據典,很快列舉了歷史上有許多遠離祖陵另闢陵區的例子,從夏商到明代,皆有父子分葬情況,而且遠的不止千里。大臣們同時還指出「易州地界與遵化州地界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為遙遠」,況且「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也就是陵寢風水的好壞關係到國家命運的興亡,勸雍正帝擇勝而斷。在如此一番有理有據的勸說下,在關係到「國家命運興亡」的重大抉擇面前,雍正皇帝欣然接受了臣下的意見,心安理得的把自己的萬年吉地定在易州太平峪。

  雍正八年(一七三○年)八月,易州太平峪吉地工程正式動工,標誌着清西陵肇建的開端。此後乾隆皇帝考慮到東、西兩陵的平衡問題,為使兩陵的香火永續,專門下了一道諭旨,規定以後的各代皇帝要以昭穆次序父子分葬於東、西兩陵。按照這一制度,乾隆在東陵建了裕陵,與爺爺康熙相守,其子嘉慶在西陵建了昌陵,與爺爺雍正相依。此後二百年間,逐漸形成規模相當的兩大陵區。

  龍穴砂水 盡善盡美

  那麼清代皇陵的風水到底有多好呢?以清西陵為例,從龍脈、穴位、砂山、朝水幾個風水要素來考量下。

  龍脈是選擇風水寶地的首要原則。清西陵的龍脈是發源於崑崙山的北幹龍,與崑崙山一脈相連,綿延幾千里,深遠磅礴,起伏頓挫。而崑崙山又與上天的元氣相通,永寧山也即與上天的元氣相通,這是清西陵充滿生氣的風水形勝之本。

  風水理論中習慣將龍脈的干支龍關係,用宗族觀表示,即太祖山、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等。崑崙山是西陵的太祖山,管涔山即是西陵的祖山。管涔山,位於山西北部,忻(音新)州市和朔州市交界的地方,屬呂梁山脈,位置靠近呂梁山脈的北端,是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和汾河的分水嶺。西陵的龍脈由管涔山向東,巍峨滂沱,氣象萬千,過雁門關後,稍轉向北至北嶽恆山,然後逶迤千餘里,大帳數百里,至淶源分為三支。居中一支,高大聳拔而端方,既有高聳入雲的龍樓,也有方圓平整的寶殿,眾山左右環侍拱衛,纏繞眾多,就像眾多門徒群聚聽佛祖講經一樣,俯首而聽,使祖山呈現出尊貴非凡之態,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大有天子御朝之勢,可為王者葬。這支龍脈過紫荊關後,永寧山橫展巨帳,雄峻非常,成為西陵的少祖山,是西陵的後靠山。永寧山東西南三面,又有眾多的砂山環護。東面,有官座嶺、奇峰嶺,西面則有雲蒙山,成為左輔右弼,南面則有端莊的元寶山作為朝山,形成了一個中間堂局寬廣,四周群山環繞的大的風水環境。元寶山兩側,有東西華蓋山左右對峙,成為這一風水地形的天然門闕。

  在這個風水地形內,西北方向的山比較高大,東南方向的山相對矮小,形成了前方略顯開敞的圍合空間,符合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種地勢,既可以阻擋西北的風沙寒流,又能充分地迎納東南而來的陽光和雨水,是一個理想的生存和居住環境。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中講求相地先看水,水在風水中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至於雍正泰陵乃至西陵的水法,則有界氣、界穴、界龍、界局、界垣幹、界垣大幹等六重水流環護陵寢。其中界垣大幹之水為永定河和滹沱河,界垣幹之水為中易水河和拒馬河,界氣之水位於地下,其餘水流則指北易水河及其若干條支流。不僅重數多,而且匯聚極眾,不凡永定、滹沱等大河,是其生氣充沛的表現。

  風水中特別講究水的形狀,講求屈曲環抱,最忌直去無收。清西陵的諸多水流左右環抱,均符合環抱有情的要求。最好的水法當屬金城水和玉帶水。金城水是指圓形的水,如大紅門前後水流就是金城水。玉帶水則是指如人的腰帶一樣彎曲、環抱的水,陵區的水大多數是玉帶水。

  穴,即墓穴所在的地方,是陵墓的核心位置,極為關鍵。所以有「三年求地,十年求穴」之說。

  泰陵的結穴情況如下:泰寧山,也就是永寧山中間抽出一支山脈向南,逶迤二十餘里,成為泰陵的父母山。在這支山的兩旁,還有許多砂山扈從,就像芍藥的葉子護衛着芍藥花一樣,層層護衛。墓穴就位於這砂水環抱的中央,將萬千的氣勢,各種的吉祥的生氣都會聚在龍穴這一處。的確是生氣充盈的吉穴。

  穴位選定後要開挖探井,檢驗土色,以「土細而不鬆,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土色沃潤,不夾砂石,以利因勢隨形植樹綠化蔭護山陵。在清代檔案中,曾記載多處吉地因土質不符合而廢棄的例子,比如雍正廢棄的東陵九鳳朝陽山陵址,最初就是因為發現土質不好。據記載,泰陵的土質為紫黃色堅細上格佳土,為最佳土壤。

  正是由於穴位的選擇如此重要,道光時,就曾因穴位選擇不慎而引發了一樁震動朝野的大案。

  道光繼位元年,按照乾隆規定的父子分葬東西兩陵的制度,道光選擇在東陵的寶華峪營建陵寢,歷時七年,大工告竣,道光遂將已經去世多年的孝穆皇后葬入地宮。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年,地宮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浸水情況。這件事發生得很突然。道光八年九月,道光要去東陵謁陵,按照制度,孝穆皇后葬入地宮後,地宮隧道要安設木門,非特旨不能打開。因為道光要來巡視,所以守陵官員循例先期到木門外打掃,卻意外地發現木門外潮濕,牆角有水痕,就懷疑地宮是否浸水,並立即報告道光皇帝。道光立即下旨打開木門詳查。這時道光皇帝正要起身去東陵,一路上,都在處理地宮浸水事件中。到東陵後,道光親自進地宮查看,發現皇后的棺槨曾被水浸泡二寸有餘,雷霆震怒,下令徹查,最後發現除了偷工減料的情況外,最關鍵的是建陵大臣沒有聽從風水師的建議,墓穴的位置偏北五丈,導致浸水。道光皇帝盛怒之下將耗時七年,耗銀無數的寶華峪陵寢全部拆除,跟他的曾祖父雍正皇帝一樣,另在西陵選址建造了慕陵。可見穴位的選擇在陵寢建設中關乎成敗。

  寬廣深秀 天人合一

  如果說東陵的格局以「恢弘寬廣」取勝,那麼西陵則以「鍾靈深秀」取勝。如果說清東、西陵的自然山川為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那麼,經過二百年的營建和大規模的植樹綠化,宏偉的陵寢建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按照適宜的尺度有序布列其間,千餘座宮殿和百餘座石雕建築,掩映於蒼松翠柏中,則營造了一種人與自然巧妙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優美意境。

  清代孫鼎烈曾這樣描述清西陵的山川勝勢: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闊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迴環,前後拱衛,實如金城玉笏。

(作者為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