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眼中,方召麐是堅強偉大的母親。在朋友眼裏,方召麐為人寬厚,熱愛國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令人欽佩。日前,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前《新民晚報》資深記者姚榮銓接受了大公報記者的專訪,憶起他與方召麐逾二十年的交情。
《春牛圖》立意巧妙
「我與方博士相識於一九九六年。那時,《新民晚報》派我前往香港研究與內地同步出報及擴大發行等事情,迎接香港九七回歸祖國。」姚榮銓回憶,當時偶然在一期《明報月刊》上看到封面人物是方召麐。
他發現方召麐與上海有文緣、有人緣、有情緣,於是從友人那裏要到了方宅電話,相約做了個閃電訪問。「這(雜誌)不看則已,一看就看出了一個『忘年交』。」
一九九七年是牛年,方召麐開筆畫了一幅《春牛圖》拿給《新民晚報》發表,其中的奧妙在於題識「建設大中華,甘為孺子牛」。「方博士同候任特首董建華是同生肖都屬牛,所以她欣然題了『建設大中華,甘為孺子牛』,把『建華』兩字巧妙嵌入。」姚榮銓續說:「她還添了一聯,『生活安定,始有生計』,是對香港全體公務員,平穩過渡為嶄新香港特區政府服務須盡心盡力的囑託和鞭策。」
一九九七年五月,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方召麐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邀請,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這項作為上海迎接香港回歸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也成為當年滬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查良鏞專程前往主禮。
撰寫回歸紀念碑銘
而於一九九八年創立的滬港文化交流協會亦與方召麐密切相關。姚榮銓說:「方博士在牛年歲尾,約我到南山別墅畫室聊天。畫桌上卻放了餛飩皮和菜肉餡心,說是親自包餛飩給我品嘗。她一邊裹餡心,一邊談心,說香港雖然回歸祖國了,但是文化回歸還要用心用力去努力做才行,才能真正做到人心回歸。她建議我去請李和聲、李和鑫、金董建平、蘇樹輝等愛國愛港人士來創立滬港文化交流協會,旨在文化回歸促人心回歸。她不但用毛筆題了會名,並且再用鋼筆在一個信封背面譯成英文,便於我去註冊。從此開始,她作為創會會長都樂意參加活動。協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把她撰寫的、樹立於陝西黃帝陵的《香港回歸紀念碑銘》,製成萬枚小型紀念張發行,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