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召麐的藝術成就及畫風特點,大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一身紫衣的他,不僅準備充足,還自備材料,就坐之後便開始對那位昔日在香港備受關注的女畫家侃侃而談。
1955年首辦個展
鄧海超說:「方召麐特殊的人生經歷也是她作為藝術家的別致之處。」
一九一四年一月十七日,方召麐出生於江蘇無錫,乃家中長女。家境優渥的她自幼就對書畫藝術頗有研習,後於一九三七年入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修讀近代史,一九三八年與方叔平將軍長子方心誥完婚。此後的一九三九年至四七年間,她與丈夫離英赴美,再到香港,香港淪陷後,流離遷徙於國內多個省市,其間先後誕育八個子女。
一九四八年,方召麐與家人移居香港,兩年後丈夫方心誥驟然離世,她獨自一人負擔起了照顧八個子女的重任。但在生活的種種磨難面前,方召麐也沒有放棄她對藝術的熱愛,先後拜師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及國畫大師張大千。時至一九五五年時,方召麐已有能力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內舉辦她的首個個人書畫展覽。
鄧海超認為:「經歷過戰亂困苦的方召麐非常關注戰爭時局、世界和平等畫作議題。她最膾炙人口、極富獨創性的『船民圖』系列作品足為代表。」香港回歸之後,方召麐創作了多幅以「和平頌」為主題的畫作,反映出她對祖國和香港美好前景的憧憬之心。
回歸後繪「和平頌」
對於方召麐的畫作風格和藝術特點,鄧海超認為與嚴謹古板的中國傳統水墨劃分別頗大。他在採訪中對記者說:「方召麐早期學藝時,受嶺南畫派影響所以畫作色彩鮮明,後又跟隨國畫大師張大千,創作風格自由奔放,不拘泥於刻板傳統之中。」
但也正是方召麐畫作筆觸的自由奔放令造假者有機可趁,鄧海超認為「方召麐的畫作不難模仿,要做到形似並不難,但若要神似就絕非易事了。」同時,鄧海超向記者舉例道:「她作品的『神韻』中表現出她赤子情懷的心態,(畫作)經常以祖國山水為題材,人物的神態處理上也能看出一種樂觀的情緒在其中。」
綜觀這位二十世紀女畫家的特殊經歷及畫作風格,鄧海超認為:「她的畫作在市場上應該有更高更合理的價值,而這需要更加全面的藝術推廣力度去進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