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碧影(左)及黃金,其旁為作品《楊貴妃醉酒》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它在畫家筆下、攝影師鏡頭裏,又是怎樣的呢?由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主辦的「與大老倌對唱」──王碧影、王梓靜作品展,現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ifc)一期一樓舉行,展出三十多幅以粵劇老倌、粵劇舞台及戲棚為題材的水彩畫及攝影作品,展期至明日。
西九戲棚畫中躍現
畫家王碧影日前接受記者採訪,介紹是次展覽的概念和作品。王碧影說,二十年前她辭去工作在家中教育兒女,並趁餘暇開始畫畫,師從本地畫家黃金;十五年前開始接觸廣東大戲,這次展出的多數作品是由相片轉為水彩畫。當日,她的老師黃金亦有到場觀看畫作。
展覽開首之作《西九大戲棚》是以她二○一二年現場拍攝、在西九搭建的戲棚為藍本,她認為戲棚是全世界僅香港特有的演出場地。《楊貴妃醉酒》以富春山居圖為背景,虛實交錯地融合粵劇與山水;而在《楊貴妃醉酒2》中原本單調的背景則用十八種深淺不一的綠色再現,增添畫作的層次感和深度。問及這些創作理念的來源,她答道:「如果照辦煮碗,不懂變通,那與沖洗照片並無區別。」
雖然畫作展現創意,王碧影認為廣東大戲中有些元素是不可多加創作或改動的,比如演員的頭飾、妝容和服裝,都是通過反覆考究和查閱資料,這些是真實地反映粵劇這一傳統文化的精髓,且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的細節。她還說,自己一定會堅持「廣東大戲」的創作元素,因為那是她的標誌性風格。
《紅樓夢》人物卡通化
一套六款Q版粵劇《紅樓夢》卡通人物,是她專為今次展覽所畫。「每一個人物的臉型都一樣,但臉色、唇色因用色不一而反映出人物特點的迥異,比如林黛玉臉色呈暗紅,表現她體弱多病;薛寶釵則以紅粉緋緋表示其家庭富裕。」她還表示,為讓廣東大戲更貼近年輕人,這一系列畫作已註冊商標和製成周邊商品,以作慈善拍賣,收入亦將納進基金會用作推廣藝術教育。
花卉一直是王碧影偏愛的創作題材。作品《花蕊夫人》是她運用疊影技法繪畫,花與花旦比例奇特,構思別具電影感。談及今次展覽選址在中環ifc,王碧影表示ifc很認同她推廣廣東大戲的理念,因而破例讓兩位本地藝術家展出作品;她亦希望藉此機會接觸不同層面的觀眾。
另外,王梓靜展出的攝影作品涵蓋多部經典粵劇戲碼如《戰宛城》、《李太白》、《追魚》、《王子復仇記》,記錄本地殿堂級花旦陳好逑,大老倌羅家英、尤聲普等的舞台風采。
圖片由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