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清末民初書、畫、印俱絕的名家吳昌碩(別號「缶廬」)代表作之一,乃一九○八年篆書對聯(楹聯),以水墨「珊瑚冷金箋」,書於吳淞海鏡廔。其運筆方法與一般書法名家大異,使蕭規曹隨如馬宗霍之流,詬病為「了無含蓄,村氣滿紙,篆法掃地矣」;評語既不公允,亦顯出毫無胸襟,眼光狹小。拙見認為吳昌碩獨創一格,起止、收筆各不同,結字更注重疏密及開合的對比變化,左右結構之敧側特別,與當時沆瀣一氣的劣風氣迥異。聯上篆字,筆有方圓留放,線條粗細具韻律,生意盎然,較富情趣;雖與吳熙載之婀娜、趙之謙之飄逸不同,但皆嘗試在篆法方面拓展一片新天地。
另曾見吳昌碩七十七歲時所書篆體七言聯數款,更可見他擺脫平整方正、均勻拘謹的繩規,篆字融入自己最擅長的石鼓文,遺其貌、取其神,既遒勁有筋骨,渾厚真氣內斂,也具金石氣與韻,高古醇樸;可說打破了秦漢以降粗幼結體一律化的所謂「玉箸篆」模式。他七十歲以後,楹聯大多署「缶廬」款;但亦有例外,像從前所見其篆體聯《水不求深魚自樂,人之好吾鹿則鳴》,乃七十八歲所書,卻署「吳昌碩」款。
有時,不一定是名家如吳昌碩的作品才值得珍藏。例如,廿多年前,曾見兩副書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對聯,分別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煙霞閒骨格;泉石野生涯》,篆體別開生面,署款僅「七十九叟」,似為隱世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