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徐州專程去獅子山楚王陵考察過。楚王劉戊是西漢劉邦封的諸侯王,楚王陵中的金縷玉衣就能說明金縷玉衣為何會消失?
楚王劉戊接受封王陵墓多被盜掘的教訓,他把陵墓修進山裏,一直修進獅子山,他幾乎把一座石頭山鑿空了。劉戊是穿戴上金縷玉衣躺在棺木中被抬進獅子山的。機關算盡,獅子山的楚王陵仍未能幸免,劉戊萬萬沒有料到他的下場,金縷玉衣不但沒能使他永存永生,恰恰因為他那身金縷玉衣,讓他死後又折騰得翻來覆去,赤身裸體。
不能不說,獅子山楚王陵墓選擇科學,從山岩中硬鑿進去,墓道僅能容棺木所進,找不見陵道的進口,要想盜墓除非挖掉整座大山。最重要的即使找見陵墓的墓道,而墓道是被十六塊巨大的塞石堵住的,按四塊巨石一組,組成田字狀排列,每塊塞石都呈正方體,重達五至六噸,站在這些巨大的方方正正的塞石前,我的確有些迷惑,兩千多年前,那些造陵的工匠們是怎樣把這些巨石嚴絲合縫地排列在墓道上的。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盜墓賊十分準確地找準墓道,絲毫不差地打到塞石前,而且有預案地拿出搬走塞石的方案,順利地進入墓室。我們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盜墓賊手上有張「尋寶圖」,對楚王墓的位置,楚王墓的構造都瞭若指掌。造圖人或是造陵人,或是監造人。對那些巨大的塞石,盜墓賊亦講究科學。他們的高招原理是斜面和槓桿原理,阿基米德定律。他們先在塞石上鑿出一個類似牛鼻子的鼻栓,然後拴上牛皮繩,再在另一頭纏上木製的轆轤,就這樣把塞石拉動了,移位了,騰道了。中國的盜墓賊不但膽大心細,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且懂得科學。
這個盜墓計劃醞釀多久已無從考證,但計劃周密慎細讓人驚訝。把楚王墓中的貴重陪葬品一掃而空以後,他們就把身穿金縷玉衣的劉戊從棺木中拖出來,而且一直拖到墓室的外面,隨即動手把金縷玉衣從劉戊身上剝下來,然後把連綴着玉衣的四千多塊玉片的金絲一一抽去,專家估計這些金絲應在兩千克左右;他們似乎還拿走了一些玉片,然後把剩下的玉衣玉片和赤身裸體的楚王劉戊一扔,順原路逃走。
除了金縷玉衣還有絲縷玉衣,故名思義,其玉衣是用絲來連綴的。公元一九八三年在廣州象崗山發掘的南越王陵墓,穿戴在南越王趙眜身上的就是絲縷玉衣,這也是迄今為止發掘的唯一一件絲縷玉衣。
當然還有銀縷玉衣,級別在封建社會是極森嚴的;一九七三年夏在安徽亳州市譙城區董園一號漢墓就出土了一套銀縷玉衣,他是屬於曹操父親曹嵩的。金縷玉衣為何在兩漢以後就消失了呢?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戰亂不止,災難不斷,民不聊生,對生產和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使朝廷再也無力追求奢侈,追求夢幻,追求肉身不滅,靈魂不滅,不得不就此罷手。我更贊同有的專家認為,兩漢後的魏晉反對厚葬,注重實際。尤其曹操、曹丕父子皆為薄葬之風的宣導者和先行者。尤其是曹丕,作為曹魏王朝的開朝皇帝,在薄葬上開一朝新風。曹丕在《終制》中提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及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他認為金縷玉衣非但沒能保護住屍骨不腐,反而招致掘墓者,是「愚俗所為也」,遂下令廢除。
曹丕看問題深刻。從此金縷玉衣退出中國的殯葬之禮。嗚呼,金縷玉衣作為中國考古之學,殯葬玉文化之說,恐怕不會悄然而退。隨着時間推移,金縷玉衣上的歷史光環可能更加多彩炫目。有機會該去博物館看看金縷玉衣。
(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