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音樂會》囊括約翰內斯.維米爾畫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作者供圖
順着約翰內斯.維米爾的音樂主題深入研究,有一幅不能忽略的名作必須提及。這幅創作於一六六三至一六六六年的畫家黃金期名作《音樂會》曾是其收藏者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女士第一幅購入的重要作品,也許是畫面中優雅和諧的合奏氛圍打動了她,抑或是維米爾筆下彈奏羽管鍵琴的女主人公所佩戴的晶瑩剔透的珍珠首飾讓同為女人的加德納女士不能自拔,以至於她並未徵求任何畫商和業內專家的建議,執意在巴黎拍賣會上將其從致力於推廣宣傳維米爾的偉大藝術並使其「重生」的藝術評論家泰奧菲爾.托雷手中買下,足見她本人對此幅作品的鍾愛。當一九○三年以她本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館在美國波士頓正式對公眾開放時,這幅淡雅的《音樂會》就懸掛在「荷蘭房間」中。事實上,加德納女士有着極其獨到的藝術品味和敏銳的投資眼光,因為在維米爾現存的十二幅或以音樂為創作主題,或畫中出現樂器的畫作中,《音樂會》幾乎包含了他風格畫作品中所能囊括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以四十五度斜射入房間的淡淡日光、對室內地磚透視的精確刻畫、出現在多幅作品中那攤在桌面上的波斯裝飾掛毯,以及那些在畫中看似隨意擺放的樂器所映射出的音樂對於十七世紀荷蘭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都在《音樂會》中得以呈現。
從畫面整體來看,無論是從室外光線射入房間的角度、演奏者們和樂器的擺放位置、色澤鮮艷色彩豐富的桌布和懸掛在牆上的繪畫作品,《音樂會》和與之同時期創作,如今收藏於英國溫莎城堡的同題材作品《音樂課》均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最顯著的區別在於,三人組成室內樂演奏的《音樂會》顯然要比男師傅教女弟子的《音樂會》在構圖上更為複雜。畫家抓住了三人在家中自娛自樂的瞬間加以創作:三人室內樂圖以彈奏羽管鍵琴的白裙女子為首;從她身邊背對觀者端坐的合奏者露出手握的樂器琴頭來看,這位身披金色絲帶腰懸佩劍的男子正在彈奏魯特琴與之應合;在他身旁站立的另一位女子則低頭望着手中的歌詞清唱,揚起的右手還在跟着節拍揮舞。其中,彈奏羽管鍵琴的女子佔據了畫面正中的位置,熟練運用透視技巧的維米爾使地面的黑白方形地磚都在向彈琴女子的方向延伸形成焦點透視,出現在她白色墜地長裙和身邊男子所披金色絲帶上的點點光斑則「暴露」了熱衷於暗箱技術的維米爾將此技巧在這幅作品中的運用。白裙女子側後方桌上隨意擺放的小提琴和躺在地上的古大提琴,暗示出三位演奏家能夠熟練掌握多門樂器並以之合奏的可能。而她的檸檬黃色上衣、白色墜地長裙、脖頸和耳垂懸掛的珍珠配飾和淺橙色椅背的高光刻畫都在不經意間將觀者的視角吸引到身着白裙的演奏者及她正在彈奏的樂器上。
在所有維米爾的音樂主題作品中,《音樂會》是唯一一幅以羽管鍵琴為主題的作品,其餘出鏡的全部是維金娜琴。雖同屬撥弦鍵琴家族,維金娜琴因其便攜性在十七世紀的荷蘭共和國更為普及,在維米爾現存的十二幅帶有音樂元素的作品中,有四幅以維金娜琴為主題的畫作證明了其在十七世紀荷蘭人民生活中的流行程度。維米爾對畫面細節的偏執可以從他對各門類樂器的描繪一瞥端倪。如收藏於倫敦國家畫廊的兩幅以維金娜琴為主題的《站在維金娜琴前的女士》和《坐在維金娜琴前的女士》,維米爾均將琴身花紋和翻蓋處的風景裝飾以不遜於背景牆懸掛的「畫中畫」那般細緻入微的勾勒加以呈現。而相比較室內透視關係和縱深感更為清晰的《音樂課》,慢工出細活的維米爾顯然花費了更大的氣力和耐心來對《音樂會》中的羽管鍵琴進行描繪。
通過掀起的琴蓋上那秀美恬淡的田園風光可以看出,這架羽管鍵琴乃是出自十六至十七世紀比利時安特衛普著名的製琴家族Ruckers。此家族在以製作羽管鍵琴和維金娜琴聞名遐邇,其在早期鍵盤樂器製作業的地位堪比享譽世界的斯特拉底瓦里家族在小提琴界的名望。因此,如此名貴的樂器在十七世紀的荷蘭也絕非尋常百姓家所能擁有,被公認為現代鋼琴前身的羽管鍵琴則因體積龐大,設計精美而更為昂貴,只有在貴族或富豪家中的客廳才能見到。根據《音樂會》中畫面背景牆上的兩幅畫作來判斷,尤其右邊的那幅由德克.凡.巴布倫創作的《老鴇》乃是維米爾那富有的岳母瑪麗亞.婷斯所擁有(這幅《老鴇》同樣還出現在維米爾《坐在維金娜琴前的女士》畫中)。正如影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所反映的那樣,由於維米爾夫婦始終和岳母住在一起,說明三位演奏者應是按維米爾本人要求在二層的畫室中完成了布景和演奏。儘管維米爾的作品在他生前價格不菲,岳母婷斯也非家境貧寒之人,但畫家極低的創作產量和撫育十一個孩子的現實,花大價錢購買羽管鍵琴顯然不符合他的家庭現狀。因此,畫中這架精美的Ruckers應是為了藝術創作而租借。而三位圍在琴邊衣着端莊的演奏者與牆上《老鴇》那看似格調不搭的場景布置,維米爾更像是在用這種反差對比,以畫作作為告誡的隱喻,來提倡普世價值觀內愛與音樂的結合。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已無法近距離欣賞這幅反映維米爾繪畫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了。
一九九○年三月十八日,兩名竊賊偽裝成警察從位於美國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藝術博物館中盜走了十三件重量級展品,震驚全球。必須要承認的是,兩名竊賊不僅有備而來且做足了功課,盜走的十三件藏品中全是精品:包括三幅倫勃朗(一張素描自畫像,一幅雙人肖像和現存畫家唯一一幅海景畫《加利利海風暴》)、他的學生格文特.弗林克《帶方尖碑的風景》、一幅馬奈《在托托尼》、包括水彩,習作和手稿在內的五幅德加真跡、兩件器物類展品以及本文的主題:維米爾創作巔峰期的經典名作《音樂會》。由於博物館室內裝有感應系統,因此盜賊的行竊手段被記錄了下來。他們將倫勃朗的兩幅油畫直接從畫框中裁下,並將《音樂會》也從畫框中卸出,作案共耗時八十一分鐘。時至今日,這起失竊展品估價總值超過五億美元的案件不僅是全美最大的藝術品盜竊案,且歷時二十七年仍尚未破獲。登陸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藝術博物館的官方網站,關於這起驚世盜竊案的內容仍佔據着首頁醒目的位置,提供任何有助於破案線索,能夠幫助十三件展品完璧歸趙的懸賞金額已提升至一千萬美元。殊不知,我們何時才能盼到這幅傳世名作重見天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