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老區深水埗 新舊交疊

時間:2017-09-29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鴨寮街沿街排檔

  深水埗古稱「清水浦」,指海水清澈的碼頭。逾一個世紀以來,這一區的人口由上世紀初的三千人,增長至二○一六年統計的逾四十萬人,其間製衣、玩具、電子等輕工業興起,住宅、工廈與社區互動空間延展,美荷樓、石硤尾工廠大廈、嘉頓鐘樓、鴨寮街等老地標滿載幾代人的回憶。歲月如梭,如今建築已老,保留,重建,還是活化?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在三者搭配規劃之下,老區深水埗的街景呈現新舊交疊的風貌。

  大公報記者 王豐鈴 文、圖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標誌性的「H」型,代表了香港公屋最初的模樣,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活化後的美荷樓居住功能未變,外貌煥然一新—兩面外牆為橘色,地上以明黃色漆出「跳飛機」遊戲的方格,出出入入大多是年輕人,朝氣蓬勃。走進去,有「四十一冰室」和「四十一士多」舖頭,入內點餐後,可在天井陽傘下享用美食。

  美荷樓:居住功能未變

  選擇這間青旅的多數背包客都會去其內設的「美荷樓生活館」逛一逛,亦有不少市民前往參觀。該館正展出「美荷樓記」系列展覽,地層展廳陳列文獻圖片、口述歷史影像、居民使用的生活用品及兒童玩具等豐富材料,包括知名導演吳宇森的回憶錄,還原五○至八○年代整個石硤尾徙置區的社區生活及民生故事。往上走,一樓展廳則以模型和實景再現為主,講述美荷樓的前世今生。

  美荷樓的誕生要從那個聖誕夜說起。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深水埗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五萬多災民流離失所。政府為安置災民,建成包括美荷樓在內的八座「H」型徙置大廈。

  特殊的建築結構和功能區劃分,令美荷樓可視為一個獨立的社區,居民生活可謂自給自足:六層住宅,地層分布商舖,包括雜貨店、藥店、理髮店、冰室、診所、電器舖等,大廈的四角為樓梯。「H」的兩側均為格仔屋,空間窄逼,因而走廊被充分利用起來,白天供主婦們煮飯閒話家常,晚間則用來納涼;中間相連的區域,是所有居民共用的廁所、洗漱間和沖涼房,閒時可以隔出娛樂空間,常用作麻將場地。天井是兒童的樂園,天台則開辦學校,因為離得近,孩子們聽到主婦們的呼喚,就可以回家吃飯。

  多張影像再現天井兒童玩耍景象。有鐵架、木梯搭建的健身玩樂器材,陳列櫃中亦展示五十至七十年代《嶺南佳果》、《讀者文摘》等流行讀物,以及挑線,飛行棋,風箏等兒童玩具。原來當時在士多花五仙買杯茶,就可以看電視機裏的麗的中文或英文台,這也成為居民們的集體回憶。記者現場留意到,不少參觀者曾在美荷樓生活過多年,大多帶着兒孫前來,感觸頗深,紛紛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趣事。

  一樓展廳實景還原室內布局。早期家家設有雙層床、「閣仔」(閣樓),兩個單位之間的牆壁高處,有長方形小孔用以通風,傢俬簡陋。一九八一年改建之後,住房面積大大增加,原來的三個單位合併為一個「L」字形居室,可容納九人家庭,每家有獨立的廁所、廚房及露台,室內已有雪櫃、電視機、電風扇、梳化,反映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後,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升。

  歷經逾半世紀風雨,二○一二年,美荷樓迎來新生。活化工程包括:解決重建中座(改為電梯間,增設多用途室)與圍廊(重建內廊);改裝單位,保存「H」型結構、鐵窗花、舊式字體等建築特色增加;青年旅舍設計,如交誼室、自助廚房,吸引旅客聚集,分享各地旅遊情報、風土人情。

  JCCAC:工廈變藝術村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簡稱JCCAC),亦為「H」字形建築,前身為「石硤尾工廠大廈」,於一九七七年建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廈內「山寨廠」(即本土家庭式手輕工業)林立。

  如今這一風格得到保留。JCCAC定位為一所「多元化及對外開放的藝術村兼藝術中心」,在此駐紮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近一百四十種類型,以視覺藝術為主,包括中西畫、攝影、陶藝、音樂、舞蹈、戲劇、雕塑、多媒體裝置等,各有自己的工作室,配合分布在各個樓層的茶藝館、咖啡室、創意工藝店,定期舉辦實驗性舞台演出、主題展覽、藝術興趣班、手作市集,琳琅滿目,日日有新。

  據悉,該改建項目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內裏保留了昔日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十四呎九吋,上層每層為八呎三吋,負重限制每平方呎一百五十磅。活化後的工廈完善了消防設施,並在八層高樓處加玻璃天幕,為天井舉辦的展覽擋風遮雨。此外設一些有意思的細節,如保留了昔日工廠機床,另外記者留意到,地層升降機處擺有懷舊磅秤,投幣兩蚊,即印出一張迷你體重卡,每次花式不同,可以收集,玩味有趣。

  嘉頓鐘樓:保留集體記憶

  坐落於青山道58號的嘉頓中心,已有超過八十年的歷史,一直作為私人物業得以保留。原先這裏是嘉頓麵包廠房,外觀為當時香港工業建築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整體遷就內部生產格局而建。因鄰近深水埗碼頭,對面是石硤尾邨,碼頭工人和附近街坊抬頭看鐘樓便知道時間,也有不少人將它作為約會地標,因而嘉頓寄存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如今地下層開放給公眾,地下咖啡室原來會擺售新鮮麵包,如今仍然在經營,提供熱烘烘的西點,有奶油蛋糕、葡撻、提子酥餅,可配一杯咖啡,坐在梳化上欣賞街景。入內則有展覽,嘉頓代表產品展出在陳列櫃中,有生命麵包、利是糖、方包,還有兒時父母常用來收納的餅乾盒,另有介紹嘉頓歷史的短片循環播放,懷舊氣息迎面而來。

  鴨寮街:重建沿街排檔

  據《深水埗區風物志》一書記載,鴨寮街在填海後曾經有寮,專門用來養鴨,後該街道納入城市規劃,「鴨寮街」因而得名。上世紀八十年代,鴨寮街已成為香港電子零件集散地,市場龐雜,以電訊、電子硬體、數碼產品為主。

  排檔是城市規範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因二○一一年旺角花園街排檔大火,為減低火警風險,鴨寮街排檔區獲資搬遷及重建。經規劃及整頓後,街道顯得井然有序。大廈地舖銷售電腦、手機、音響等電子產品,沿街的檔口則售賣電鑽、電線、變壓器等電子零件及燈泡、電扇等小家電配件,亦有店舖出售二手的「古董」電器、遊戲機及舊唱片、雜誌等,貨品多數價格低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