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千里江山圖》好看在哪裏\李夢

時間:2017-09-28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王希孟畫作《千里江山圖》(局部)\作者供圖

  北京故宮正在舉辦「青山綠水」主題展覽,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時隔四年後再度公開亮相。這件青綠山水畫作是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外,北宋長卷的又一佳品。

  你或許並不熟悉王希孟這個名字。這位北宋徽宗年間的宮廷畫師,十八歲即完成十二米長卷《千里江山圖》,氣勢與意境全出,深得徽宗賞識,唯身體羸弱,完成畫作不久之後便病逝,去世時年僅二十歲。這讓我想到唐代詩人王勃,十歲便飽覽六經,其後寫成《滕王閣序》這樣的不朽長篇,卻在二十六歲那年溺水而死。金庸小說中有一句「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在我看來,說的正是王希孟與王勃這樣的天才。

  有人說王希孟的離世是因為患病,還有人說他是因為之後為徽宗獻上另一幅《千里餓殍圖》,引來皇帝震怒,遂賜死畫家。若真有《千里餓殍圖》,則在後人眼中,王希孟的藝術造詣與影響恐怕要更深久些了─並不是每位宮廷畫家在深得皇帝賞識的時候,都有諫言與直言的勇氣。

  說到王希孟與宋徽宗的交往,另一個人不得不提,那便是蔡京。蔡京雖然是個貪官,卻寫得一手好字,北宋一代蘇、黃、米、蔡四大書家,其中「蔡」指的便是蔡京。在《千里江山圖》一作的跋中,蔡京記述了此畫的作者及由來,稱王希孟天才早成,年少入宮,起初作畫技法一般,「未甚工」,不過皇帝愛惜這個少年的天分,「親授其法」。宋徽宗本身既是好畫家,也是出色的書法家,對王希孟一番提點之後大約半年,少年便以此圖呈獻皇帝。皇帝大喜。

  《千里江山圖》長約十二米,闊逾半米,絹本,青綠設色,寫風景。有山有水,有樹有浩淼煙波,將河山勝景依次呈現。在《手卷:移動的畫面》一文中,芝加哥大學美術史教授巫鴻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分析中國古代畫家如何藉由手卷建構畫面的空間感及畫幅內容的敘事邏輯。《千里江山圖》雖不像《韓熙載夜宴圖》那樣由頭至尾講述一場故事,不過,當觀者視線隨着手卷由右至左緩緩打開的時候,也像是跟隨畫者完成一場「復得返自然」的暢快漫遊。畫中景並非實景,而是作畫人的虛構,不過畫中意象,樹橋炊煙種種,卻鮮活可人,無怪元代書法家溥光稱其「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

  畫家陳丹青在一篇介紹《千里江山圖》的文章中說:「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的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我並不贊同此處「加法」與「減法」的論述,更覺得畫中意象繁簡與表意多寡與畫家的年齡無甚關聯,而是與畫作本身的內容與意境有關。一幅展現江河之美與時代盛景的宮廷畫作,自然要在「繁盛」二字上多下功夫,更何況,《千里江山圖》並非「忙着做加法」,畫中布局簡繁有序,時而疏落,時而華麗,有起有落,方才顯出畫作本身的節奏與意趣。

  都說音畫相通,我們不妨將欣賞《千里江山圖》想像成為欣賞一部交響樂曲的過程。開篇時濃墨重彩的,各聲部合奏,一下子引起聽眾的好奇,緊接着是一段平緩的發展部,為下一處高潮醞釀情緒。畫中六處山景,被五帶水隔開,山景奇,水景闊,山水相間,便有疏密結合、高低錯落的美感,不至於過分擁塞,也不至於過分簡雅。最有趣要屬一首一尾兩處山景,起首山景設色濃郁,呈平鋪狀,結尾處山勢險峭,平地上疏忽而起,像是一首交響曲的最末樂章在驟起的鮮艷與浩大中收束,引人回味。

  若果借用陳丹青「加法」與「減法」的說法,《千里江山圖》之美並不在於單純地做加法,將明麗山川盡然收錄其中,而是妙在畫家該做加法時做加法,該做減法時做減法,該抒情時抒情,該收斂時收斂,通篇得見「自在」二字。隔着千年時光(當然,也隔着博物館的玻璃櫥櫃),看畫時的我們能從大山大水中讀出氣勢,也能從樹下橋上那些小如豆的風景中讀出趣致,便不枉費古人的用心與巧思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