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說金縷玉衣/白頭翁

時間:2017-09-26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金縷玉衣出土於我國漢代陵墓 資料圖片

  郭沫若三生有幸。他是現代中國人也是歷史有記載的中國人中第一位親眼目睹二千四百多年前「完整版」金縷玉衣之人。

  那是公元一九六八年五月一支解放軍工程兵在河北滿城陵山打山洞作戰備工程時,當戰備隧道打入陵山這座石頭山二十八米深時,正巧打在西漢王朝中山國靖王劉勝陵墓耳室上方,中山王的陵墓被發現了。解放軍戰士順着打開的石洞墜繩而入,藉着手電筒的電柱發現那裏竟然是一座規模宏大,氣勢不凡,修造考究,陳設華麗,器物十分豐富的地下宮殿。順繩墜下的工程兵戰士看得目瞠口呆,不知是被嚇得還是被驚得竟然在第一時間內無一人發聲。

  解放軍發現古代大型墓葬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據說二千多年間,曾有數十撥盜墓賊光顧過陵山,也曾有各個時期數十個盜墓洞把陵山鑽得七孔八洞,但陵山山體堅固,完整的玄武岩讓各個朝代的盜墓賊飲恨而歸。中山靖王陵墓巍然不動,劉勝長眠不動。中山靖王王夢未醒。

  在中國,漢墓到元末基本是十墓九空,漢陵則幾乎是十盜十空。中國的盜墓賊都起得早。但中山靖王之陵墓是未被盜挖過的。周恩來深知郭沫若的學問,立即批給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親自前去考察。郭沫若那年六十八歲,急如星火地趕到滿城。一身的疲勞,一身的忙碌,文革的烈火,兒子的自殺,這些都似乎未能影響郭沫若的心情。他是中國第一位走進剛剛開啟的西漢王陵內的考古專家。在此之前,除去幾位解放軍戰士再無他人走進。再往前推,翻開歷史的記載,除去盜墓賊,無人走進過漢朝時代的王陵墓中。郭沫若有幸矣。

  當郭沫若走進陵墓主葬室看到中山靖王劉勝穿着全套玉衣平躺在棺床上時,郭沫若激動起來,興奮起來,他從頭到腳,細細端詳,用手指輕輕撫摸玉衣上的玉片,認真地察看連結玉片的金絲扣結,郭沫若指點着二千四百多年前中山靖王死後穿戴在身上的玉片壽衣呼之: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從此這種兩漢時期帝王死後入陵時身着玉衣從滿城漢墓始定為官稱。有專家雲,翻查《史記》、《漢書》甚至後世人寫的前後漢的野史,未有金縷玉衣之稱。史書上只記有玉衣、玉柙之謂。但郭沫若一言九鼎。金縷玉衣就如馬踏飛燕,皆為郭氏命名。雖然亦有專家提出馬踏非飛燕,馬踏應為弋鷹,鴻鵠,鷂鷹等,但其名難撼矣。

  其實早在公元一九四六年九月,河北邯鄲郎村西漢象氏侯劉安意漢墓即被盜挖,後在發掘中發現,墓中出土了許多大小不一,形狀不一,薄厚不一的玉片,玉片一面拋光,一面原版,四角處都有細小穿孔,有的穿孔中還留有銅綠色,出土時玉片就在屍體旁邊,讓人不解它們究竟是幹什麼用的?據說當時也沒有人意識到這些小玉片的價值,後來都散失了,直至若干年後,還有人見到附近村裏的小孩玩一種「跳房」的遊戲,孩子們踢來踢去的正是這種不薄不厚的小玉片。那時候郭沫若先生在哪裏?

  公元一九五五年江蘇徐州睢寧縣九女墩漢墓又出土了這類玉片共二百二十九片,當時稱其為「瑉玉牌」,因出土數量多,引起考古界的重視。但這都是盜墓賊先來光顧過。據調查,在此之前,金縷玉衣被發現過多套,但無人以衣來稱,因為盜墓賊竊得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賣成錢。沒有任何一個盜墓賊會對它的考古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感興趣。當時盜墓賊不認為那些小小的不規則的只有一面光澤的玉片能賣什麼大價錢,甚至認為根本就不值錢,不過是一塊打磨過的小石片而已,但連輟這些小石頭片的都是金絲,對於金子的識別盜墓賊都有一種職業的敏感。他們共同的選擇是把這件用金絲連的小石片「壽衣」從屍體上剝下來,然後把金絲抽下來,盜回去,熔化成金錠、金條再賣。至於那些小石片,則隨手丟棄在一邊。因此,從後漢、三國到至今,凡被盜漢墓中有金縷玉衣的,遭遇概莫能外。因此,公元一九六八年滿城中山靖王陵發掘前,世上從未有過完整的金縷玉衣出現。金縷玉衣迷惑數代考古學家,金縷玉衣就是個謎。 (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