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馬丁路德》澎湃激昂/佛 琳

時間:2017-09-25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馬丁路德反對羅馬教廷銷售贖罪券

  從來,以表演藝術宣揚宗教信息,很容易會導致兩面不討好,要不是信息太強而缺乏可觀性,便是反過來以花巧形式來硬推銷單一信息。「真証傳播」機構於葵青劇院演出大型音樂劇《馬丁路德》,卻能做到形式與信息互相結合,令觀眾在劇院度過澎湃激昂的兩個多小時,同時能感受宗教改革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戲劇衝突 源源不絕

  生於十五世紀末的馬丁路德(張崇德飾演)是德國教會的改革先鋒。聯合編劇李景昌和梁善志以半敘事體的筆法編成《馬》劇,將馬丁的事跡以及對時代發展的影響,娓娓道來。全劇以當時黎民百姓的生活作始,即使人慾橫流,風氣敗壞,但平民可以藉金錢換取羅馬教廷銷售的「贖罪券」,以此得到上帝赦罪。馬丁對此強烈反對,於是在大教堂門前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並與銷售贖罪券的主教特哲爾(鄭嘉俊飾演)激烈爭論,由此而引起公眾討論教會貪婪腐敗的情況。《馬》劇的戲劇衝突性,也由此而逐步開展。

  往後下來,編劇一方面展示馬丁對於宗教發展的觀點,另方面繼續營造不同的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宗教倫理方面,馬丁要與權貴階層如紅衣主教迦耶坦(張滿源飾演)和皇帝查理五世(郭穎東飾演)據理力爭;私底下,馬丁需要引領親如子侄的追隨者閔次爾(張崇基飾演)一同追求真理,但同時要阻止閔次爾使用暴力進行革命。在好友施巴拉丁(徐偉賢飾演)和紅顏知己嘉琳娜(商天娥飾演)持續支持之下,再加上一百多年前早已殉道的捷克宗教思想家胡斯(歐錦棠飾演),其精神幽靈對馬丁作出感召,在在都促使馬丁努力推動宗教改革,最終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

  台前幕後 渾成整體

  《馬丁路德》號稱「原創大型音樂劇」,幕後製作團體明顯地付出不少心力。

  音樂總監徐偉賢首先將演出建構成純音樂劇。全劇的人物對話大概都是以唱詞進行,即使一些片言隻語,演員在句子末端亦會以韻律收結。需要獨唱或對唱的角色起碼七至八人,再加上接近四十多個群眾角色,單是編排總譜已不簡單。由於全劇皆以歌唱進行,故此歌詞需要清楚交代劇情和角色心態,難免未能將廣東話句句押韻。

  現在看來,全劇歌曲支撐起音樂劇的節奏和風格,個別唱段例如馬丁與嘉琳娜的溫馨情歌,又或馬丁與閔次爾在革命失敗後的互助勸勉,都能借歌曲抒發細膩情感。

  聯合導演陳桂芬和余振球,對於全台五十多位演員的編排亦花了不少功夫。除了固定角色之外,群眾演員對劇情及整體氣氛亦產生了關鍵作用。首先,馬丁一直面對不同群眾的期望和壓力,其宗教思維亦希望能夠令到民眾受益。因此群眾演員於劇中形成一股龐大力量和氣勢。不論是舞台走動,抑或是簡單舞步,群眾演員都展示出抖擻精神,將演出建立成為一個整體形象。主要角色方面,張崇德和張崇基本身是唱家班,其歌唱感染力明顯較強,為全劇注入了磅礴氣勢。

  余振球兼任舞台設計,善用了葵青劇院舞台的空間,在台上先建立了兩個大小不一的十字架,金碧輝煌的幕牆成為表面浮華璀璨的象徵,幕牆打開卻是深遠的高台階梯,胡斯的幽靈間歇性地引吭高歌,就像對現今世代作出深情呼喚。

  整體而言,《馬丁路德》能以劇場藝術傳播宗教信息,具娛樂性之餘亦有深層意義。

(供圖:真証傳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