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古軋琴入選河南非遺名錄

時間:2017-09-25 03:15:41來源:大公網

  圖:軋琴第七代傳人郭九洲組建的家庭樂坊在演奏

  【大公報訊】記者戚紅麗、通訊員郭鳳麗、王曉磊舞鋼報道: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因保留着一把三百多年歷史的軋琴而知名,該軋琴在河南獨此一把,如今,軋琴已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軋琴,又被稱為「滾琴」、「軋箏」,是我國古代頗為盛行的一種民間樂器。它產生於隋唐以前,距今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對此琴都有很高的評價。軋琴既能獨奏,也能配合其他樂器合奏,是由彈撥樂器箏發展變化而成,形制與箏相似而小。

  這把軋琴是村民郭九洲家祖傳而來,雖然歷史悠久,卻還能演奏,聲音美妙。除舞鋼市外,在中國只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類似樂器。在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告中,對軋琴的評價是:具有古樸的鄉土之風和頑強的生命力。 

  舞鋼郭氏家族傳下來的軋琴從明末清初傳至今日,歷時三百多年,在民間表演經久不衰,此軋琴在歷次民間器樂普查中被證實為「河南省僅此一琴」,它獨特的外觀造型和演奏技法,都非別的樂器所能比擬。

  郭九洲是軋琴的第七代傳人,郭氏家族組建的家庭樂坊明末清初時是由家族成員八人組成,在其演變過程中,最多時可達二十人,最少時也需六人。郭九洲的爺爺郭梅馨時代,弟兄四個,人人都會拉會唱,可謂名噪一時。因此,十里八鄉婚喪嫁娶,唱堂會祝壽,年節假日,都會以一曲軋琴演奏,以烘托氣氛。

  隨着時代的發展,郭家軋琴演奏技法面臨失傳的困境。為繼承這一文化遺產,在政府的幫助下,袁門村成立古軋琴演奏樂坊,還制定了軋琴五年保護規劃。郭九洲也通過開班授徒,力爭將這項古老技藝得到順利傳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