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秋分:五行養生 陰平陽秘

時間:2017-09-25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雪梨、無花果、南北杏是秋季家常湯譜 資料圖片

  註冊中醫師 馮玖

  秋分節氣在新曆九月二十三日前後,曆書記曰:「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分,就是「半」的意思,這個節氣正處在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另一重意思:「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際不冷也不炎熱,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順應季候調節生活和飲食,使身體保持「陰平陽秘」,就是養生之道。

  收斂陽氣 養肺潤燥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秋應金,主收、主燥。秋分養生重點在「養收」,此時自然界的陽氣進入收斂的狀態,為冬藏做好準備。當氣候開始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的時候,要以保養陰精為主。若陽氣不收或陽氣不足,到了冬天就易於受寒甚至發病。

  要怎樣「養收」?我們可從日常生活做起─在早晚,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物,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須注意保暖。保暖就是固護人體的陽氣,使陽氣內斂,不輕易地擾動它耗散它,這是秋季「養收」的一個重要方面。

  秋季日常飲食的「養收」。而中醫的「五味」中,秋分季節開始,可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因為酸味收斂補肺,又能生津潤燥,辛味發散瀉肺,所以可多補充味酸甘潤的果蔬。門診中有位體質虛弱的病人,每到秋深,掉髮情況就頗嚴重。這與中醫臟腑理論指出「肺主皮毛」有密切關係,秋季對應於五臟中的肺臟,肺易受秋燥所傷,髮質乾旱、掉髮是其中的症狀表現。入秋後進食酸味食物,再配合肉類等均衡營養,有助對促進頭髮的生長。但盡量少食蔥、薑等辛味之品,辣物也不宜多吃。

  秋天收成的大部分水果以酸味、甜味為主。其中潤肺佳果就是梨,梨色白多汁,白色入肺,最能滋陰潤燥。用雪梨配粟米無花果或配雪耳南北杏煲瘦肉湯,是很多人的秋季家常湯譜。再者可常用山藥、百合、蓮子、玉竹等潤肺補肺之物做菜、煮湯,或加入黑芝麻糊內作甜品食,有潤肺護膚美髮的作用。其中山藥是補肺佳物,同樣色白入肺,嚼之味酸,將鐵棍淮山(細長條的優質品種山藥)洗淨連皮帶鬚蒸食,有利於頭髮生長。

  在香港,接近秋分時分明顯涼爽和乾燥起來。此時氣候的主要特點為涼、燥,容易對人體的肺、脾、大腸、胃等經絡產生不利影響。燥盛則乾,易傷人津液;燥易傷肺,肺和大腸相表,氣候偏燥,人們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便秘等症狀。但同時氣候的涼又容易使寒邪傷人,出現感冒、發燒等不適。

  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熱,多見於溫燥,如早期白露節氣文中提到燥咳;秋分之後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秋燥溫與涼的變化,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這兩種類型的秋燥臨床症狀不同,需請中醫對症治療。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也是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相關疾病。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注意講究心理衛生,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此外,秋天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危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