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老家的中秋/汪金友

時間:2017-09-24 03:15:32來源:大公網

  老家的中秋,叫「八月節」。除了過年,村裏最重要的節日有兩個。一個是「五月節」,即端午節;一個是「八月節」,即中秋節。無論農活多忙、日子多窮,這兩個節都是要過的。

  過節的主要形式,就是吃肉。因為整日勞作的農民,不知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懂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們只知道,除了過年,只有:「五月節」和「八月節」,才可以吃一次肉。那時的豬肉很便宜,帶大肥膘的一等肉,八毛七分錢一斤。但買肉需要肉票。農民不供應肉票,只是誰家交給供銷社一頭肥豬,才可以獎勵八斤肉票。因為只餵糠麩和菜草,豬長得很慢。一般要到一年半,才能長到一百三十斤,達到供銷社收購的標準。交豬換回的錢,也是農民的主要副業收入。肉票可以自用,可以送親友,也有人偷偷地賣掉。

  到了八月節,無論多難,當家主事的父母們,總要買一點肉。多的三五斤,少的一二斤。要是肉少,就在燉肉時多加一些粉條。按我們當地的說法,叫「猴頂燈」。只是有的人家,「猴」放的太多,「燈」頂的太少。

  八月節的時候,定了親的青年男女,雙方家庭都要互請。一般是男先請女,女再請男。那時候,相互借衣服、借自行車、借小提包,是常有的事。一說誰要去相親或到對象家過節,大家都會慷慨相助。

  我們生產隊的一個姑娘,去未來婆家過節回來以後,大家問她吃得怎麼樣,她說:「我就吃了七塊肉。」於是旁邊的人都笑她:「七塊還少啊?差不多半斤了。」

  還有一個小伙,到定了親的女方家過中秋節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幾個月沒有吃肉了,所以一見到香噴噴的燉肉,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筷子,一會工夫,就把桌子上的一大碗肉都吃光了。姑娘的父親嘴上勸他「多吃一點」,而見他這種饞相,心裏不太高興。下午回來的時候,全家人送他到門外,岳丈家的狗,也跟了出來。小伙一看,順口說到:「看,狗也送了出來!」準岳父的臉,立即陰沉下來。回家一商量,覺得這小伙「缺心眼」、「不懂事」,第二天,就通過媒人宣布退親。

  老家的中秋,圓月常有,而月餅卻不常有。在我的記憶中,十八歲之前,只吃過三次月餅。一次是父親自己做的,一次是生產隊分的,一次是親戚送的。但我知道,月餅有「提漿」和「翻毛」之分。因為在供銷社的櫃枱上,我都見到過。「提漿月餅」裏邊有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和青絲玫瑰等。「翻毛月餅」是白色的,包着一層層的皮,手一碰,就脫落。

  老月餅,才有老味道。前幾天,我到北京的大超市裏專門找這兩種月餅。「提漿」的還有,學名叫「伍仁」。咬一口,還是五十年前的味道。「翻毛」的月餅,我沒有找到。但也發現,今年的月餅,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注重華麗的包裝,而是回歸了傳統食品和文化的本色。

  老家的中秋,也會賞月。大多是晚飯之後,一群街坊鄰居坐在大門外的石階上,聽老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後孩子們都一個個瞪大眼睛,看月亮上邊哪個是砍不倒的桂樹,哪個是搗藥的玉兔。這時又有某個媽媽說起兒歌:「月婆婆,篩鑼鑼,炒豆吃,沒柴火;拾去吧,怕紮腳,偷去吧,怕狗咬……」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