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霍諾夫將彈奏蕭邦作品,以及其他作曲家有感於蕭邦其人其樂而另行創作的樂曲 圖片:Dario Acosta
國際鋼琴新星特霍諾夫將於本月下旬首次來港舉行獨奏會。這位近年才嶄露頭角的男星,為香港之行預備了一套別出機杼而以蕭邦作為核心的曲目。他除了在音樂會選奏蕭邦所作的樂曲,更會演繹不同年代作曲家但同樣是有感於蕭邦其人其樂而另行創作的多首樂曲,藉此連同先輩前賢向蕭邦致敬。
嘉 嫻
特霍諾夫將會在這個宛如「蕭邦專場」的音樂會選奏七首鋼琴獨奏曲,而當中所有樂曲不是蕭邦親作,就是後人因應蕭邦的樂曲而再創作,計為:蒙波《蕭邦主題變奏曲》、舒曼《蕭邦》(選自《狂歡節》作品九)、葛利格《練習曲(向蕭邦致敬)》(選自《情調》,作品七十三)、柴可夫斯基《稍如蕭邦》(選自《十八首小品》,作品七十二)、拉赫曼尼諾夫《蕭邦主題變奏曲》(作品二十二),以及蕭邦本人的《降B小調第二奏鳴曲》(作品三十五)。至於巴伯的《夜曲》(作品三十三),表面看來是作曲家向約翰費爾特斯(John Fields)致敬之作,但樂曲的模樣和風格,都讓人立刻聯想到蕭邦的夜曲。
《降B小調》是葬禮進行曲
先談蕭邦《降B小調第二奏鳴曲》。這首共有四個樂章的奏鳴曲,雖說是於一八三九年在法國寫成,但當中的第三樂章,也是全曲最重要而且最有名的第三樂章,早在之前兩年即一八三七年寫就。首樂章由一個簡短的引子作為開端,隨之而來是一個宛如颶風的主題,然後是一個柔和而抒情的主題。第二樂章是一個可以展露琴技的諧謔曲。
到了第三樂章,樂曲以一段降B小調的葬禮進行曲作為開端,隨後是一段安詳的降D大調間奏曲,而樂曲再以降B小調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結束。至於第四樂章狀似旋風而充滿動力的樂句,倒是第三樂章的對照。
一如前述,《降B小調第二奏鳴曲》最有名的地方是第三樂章內的葬禮進行曲。事實上,在巴黎的蕭邦葬禮上,人們在墳前彈奏這段葬禮進行曲,作為送殯的樂曲。因此之故,《葬禮進行曲》後來就成為這首奏鳴曲的別號。
順帶一提,喜歡蕭邦鋼琴曲的樂迷,可參閱Jim Samson的The Music of Chopin(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初版)。作者是二十世紀研究蕭邦和李斯特的專家,而此書是認識蕭邦各類樂曲的最佳入門書。此外,他也在九十年代為牛津出版社的「音樂大師系列」寫了一本關於蕭邦其人其樂的書。這兩本書固然可以在網上訂購,也可以隨時在圖書館找到。
拉赫曼尼諾夫創《變奏曲》
特霍諾夫將會在音樂會上選奏拉赫曼尼諾夫《蕭邦主題變奏曲》(作品二十二)。這是拉赫曼尼諾夫在一九○二至○三年間有感於蕭邦《C小調第二十前奏曲》而寫成的一套變奏曲。全曲除了開頭的主題外,共有二十二個長短不一的變奏,當中第一至三、五、七至九最短,而最後的變奏即第二十二變奏則最長。拉赫曼尼諾夫在創作這套變奏曲時,其實只是用了蕭邦那首前奏曲的頭幾節。換言之,這套變奏曲在極大程度上是原創樂曲,絕無拾人牙慧之感。
若論歡迎程度,拉赫曼尼諾夫的《蕭邦主題變奏曲》當然比不上他的《柏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不過,這並不是說,《蕭邦主題變奏曲》的藝術程度遠有不及。大家可以聽聽諸位名家如侯活雪萊、Bolet、Biret的演繹,就可以領略得到。
另一方面,按照拉赫曼尼諾夫最初的心意,《蕭邦主題變奏曲》裏二十二個變奏當中,有三個即第七、十、十二變奏可以省略不演。此外,第二十二變奏曲裏面最後一段的急板亦可以省略不奏。不過,如今演奏會是否依循這種做法,則任憑個別獨奏者決定了。
未知特霍諾夫在九月下旬的音樂會如何處理這套變奏曲?
編者按:特霍諾夫鋼琴演奏會定於九月二十六日晚上八時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