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單親媽媽紓壓有方

時間:2017-09-18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保持社交活動是減壓良方之一 資料圖片

  單親家庭在香港愈來愈普遍,單親人士可以是因夫妻離異(分居或離婚)、未婚或喪偶,而須獨力照顧一起同住的十八歲以下子女的母親或父親。根據政府統計處單親人士人口普查報告,單親人士數目由二○○一年的61,431人,增至二○一一年的81,705人;當中,單親媽媽數目的增幅遠多於單親爸爸,由47,215人增至64,040人,增幅達35.6%;單親爸爸數目只升24.3%,由14,216人增至17,665人。

  謝 芳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Dr. Michelle Chan)在講述這些數據時指出,早前一套受歡迎的電視劇《不會撒嬌的女人》內,亦有一名單親母親的角色Annie,反映了一些單親母親的處境及壓力。她說:「首先是財政壓力。從政府二○一五年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看到,單親家庭的貧窮率達35.8%,比全港平均(14.3%)高出一倍有多,主要是由於部分單親父母要照顧未成年子女而未能全力工作,故單親貧窮住戶的在職比例偏低;而且不少單親父母只能從事兼職工作,就業不足比例亦較高,收入自然偏低。」

  壓力來自各方

  她還說,即使單親母親繼續工作,身兼三職(母親、父親、工作)的壓力是非筆墨所能形容。「在心理治療室中,有些單親媽媽談及實際的生活環境:除了要面對一般人會有的工作壓力,如辦公室政治、人事鬥爭、工時長等,放工後亦要處理子女日常生活以及情緒需要,如監督正在讀小學的子女的功課和考試、星期天安排活動給子女、為孩子選校、協助孩子在青少年期適應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改變,並學習與他們有良好溝通,初為人母者則要學習照顧初生嬰兒等;有些婦女不想再找伴侶,有些卻想有第二春的來臨,找機會去認識新朋友;即使有傭人幫助,也要作家務的安排,永遠感到時間不足,更遑論理會自己有否足夠休息和娛樂。」

  陳穎昭說,有些單親媽媽亦說:看到別人一家共享天倫,感到不是味兒;亦會在意親朋的眼光,覺得社會普遍對單親人士戴着有色眼鏡,介意他們的閒言閒語。在爭取贍養費和子女撫養權的過程中,往往要對簿公堂,訴訟過程中亦帶來很大的壓力。

  正視離異傷害

  她指出,夫妻離異原因很多,包括婚外情、家暴,或長久分隔異地等。夫妻離異或情侶分手,往往因為性格而相處不來、負面相處模式引致衝突、欠缺溝通互動等因素,如沒有好好處理箇中的情緒反應,可對個人身心靈造成重大影響。「如婚外情受害者或未婚伴侶因第三者而分開,多會容易造成心靈創傷、信任決裂、百感交集,感到被背叛、被拋棄、受傷害、失望、傷心、無助、失敗、孤單、怨恨和缺乏安全感等等。對個人的自我形象、信心、價值觀及人生目標等,感到懷疑,甚至會自責和內疚。」

  陳穎昭表示:「有個案當事人曾分享,與前夫分居第一年,自己情緒極度波動,嬲前夫瞞着她與前度舊情復熾,沒空陪伴和理會子女。初期,她每次見到前夫也很心痛,痛恨他令家庭變得破碎;但對他又愛又恨,仍會念念不忘,心中極度矛盾。另一方面,她又不知如何向子女解釋父母分開,擔心日後對子女有不良影響。在心情欠佳時,她會忍不住向八歲大仔哭訴前夫的不是,要他只能愛媽媽一個。」

  對於喪偶的單親媽媽,面對突如其來的喪夫之痛,她們會感到晴天霹靂難以接受。她說,經歷哀傷之餘,她們亦會因頓時失去心靈上以及實際經濟上的依靠,而感到極之徬徨和不知所措,亦會擔心如何可獨力母兼父職去照顧子女往後的成長,以及幫助子女面對喪父之痛的適應。

  重整個人生活

  陳穎昭說:「單親媽媽箇中的壓力是難以想像的,很容易會為了照顧孩子和面對日常生活不同的困擾,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靈需要,感到乏力、徬徨及無助。除了因單親而誘發的問題,其他壓力源如身體健康、青春不再,家人、朋友或同事間人際關係問題等,更會加重本已沉重的壓力,使身心更疲累,甚至失去自我,並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所以,單親媽媽要常常省察去愛惜自己,重整個人生活,學習減壓和調節情緒方法,避免對自己和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以及培養好情緒,維持良好身心狀態,才有力量去面對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挑戰。」

  這些減壓和調節情緒的技巧包括:

  .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以及明白背後真正需要;

  .調節和梳理情緒;

  .認清自己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項、目標和價值;

  .調校期望:無論對自己、子女或他人的期望要實際和合理(例如:根據子女年齡而採用合適的相處方法,而不是把心智還未成熟的子女當作成年人傾訴心事的對象或唯一主要情感支柱);

  .不要強迫自己追求完美,容許及接納自己的限制;

  .有效時間管理;

  .主動尋求支援:包括家人或朋友的情緒支持及實際幫忙(如約周末一起出外活動、若時間許可幫助接子女放學等)、有需要可向不同協助單親人士的機構尋求支援、參與社區同路人互助小組、宗教靈性支持、子女管教技巧課堂,也可找專業人士如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去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技巧、調適情緒,或處理過去的情傷;

  .維持社交網絡:保持定期參與親朋等的社交活動;

  .培養及實踐基本健康生活習慣:有適當的休閒及充足睡眠時間、進行適量運動、培養良好嗜好。

  單親媽媽或身邊親友若留意到情緒困擾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障礙(如長期失眠、工作表現倒退、逃避與人接觸、集中力或記憶力下降等),便須尋求專業人士如社工、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等的幫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