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考古發現的古紙,經過檢查分析大都是用麻製成的,可見植物纖維造紙並不是蔡倫最先發明的。其次是所發現早於蔡倫的西漢古紙殘片均無字,可見那時的紙,是否適宜於書寫,還不無疑問。但是所發現的與蔡倫約略同時或稍晚的東漢古紙上卻已出現了字,這足以證明植物造紙經過蔡倫的研究改良,已能用來作書寫的材料了。
古人造紙的詳細過程已不可知。現存最早有關造紙的資料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之〈殺青篇〉,大抵可以分為五個步驟:
一、斬竹漂塘——將一定比例的楮(或桑)樹皮、竹、麻等原料放置水塘中浸漂一百天,並加工搥洗,以去粗殼等。
二、煮楻足火——用石灰調汁,塗在楮皮及竹麻上,放置蒸桶內,桶置鐵鍋中,鍋下注水,下加火燒蒸八天,去火,再冷一天,便可舂成泥漿。
三、蕩料入簾——泥漿在槽內加藥膠及清水拌勻,成紙漿,用手拿細竹絲簾放水中,蕩起紙漿入簾內,紙的厚薄,視盪動的輕重而定。
四、覆簾壓紙——將細竹簾上薄薄的一層紙漿,反過來落在一旁的板上,再在放入水中取漿,紙疊積滿若干張,則在上另加一板,並用棍繩收緊,將水壓榨流出。
五、透火焙乾——紙的水流乾後,用輕細銅鑷子將紙一張張揭起,貼在用磚砌成的夾巷,中間燒火,巷外磚熱,即可將紙焙乾。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