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劍橋石開滿詩情/潘金英

時間:2017-09-16 03:16:04來源:大公網

  為了見證侄女在劍橋大學薛尼學院畢業,我重遊劍橋,又趁機會訪國王學院,在徐志摩曾經就讀的學府中散步,訪尋那劍橋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於一九二○年到一九二二年遊學於劍橋;一九二八年他故地重遊後,在回國的輪船上寫下名詩《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早年的音譯。)康橋歲月對徐志摩的寫作有極大的影響,他在《猛虎集》序中說,在廿四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他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心中的天命。他在文章中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二○○八年七月八日,為紀念《再別康橋》誕生八十周年,劍橋的國王學院在劍河畔為徐志摩樹立下了大理石詩碑。《再別康橋》詩中的首行和末行名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被鐫刻在一塊白色的大理石碑上。

  國王學院發布,這塊北京白色大理石碑,質地與北京紫禁城內大理石完全一樣,寓意為連接中國和劍橋的紐帶。徐志摩是在劍橋遊學期間,讀到了濟慈和雪萊的詩,開始寫詩的。許多中國留學生都會來此看,深受其詩情打動,它也堪稱架起了中國和劍橋間的橋樑吧。

  淅瀝細雨中,徐志摩筆下描繪的康河畔垂柳輕曳,有份迷蒙美態。輕吟誦讀《再別康橋》這深情詩篇,感到它是特意向雲彩、金柳、柔波、水草和星輝作告別,跳出人與人之間離別的俗套,減少「傷離別」的味道。詩中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的氣氛,減少沉重感,而多點飄逸感。此情此景,緬懷着這位極富才情卻短命早逝的詩人,我們仍難免有點悵然若失。我為他前來尋夢,此情卻如夢幻泡影,但覺黯然神傷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