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莫斯科地鐵有「地下藝術殿堂」之美稱 資料圖片
人生若只如初見,與事物也一樣,初見莫斯科,我被它的美麗差點亮瞎了眼。匆忙總結出四點:天空美、建築美、雕塑美,還有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俄羅斯姑娘之美。
後來,乘坐莫斯科地鐵時,才發現自己果然總結得太倉促,竟然漏了最美。原來莫斯科最美的是它的地鐵站啊。沒來俄羅斯之前,在我對這個被稱為「戰鬥民族」國家的粗略印象當中,他們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大國,又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不缺普京似的強硬與冷峻,缺的是美、花朵和柔軟。
但自從被莫斯科地鐵驚艷後,我知道自己又錯了。難怪有人說,世界這麼大,你不出去走走看看,就喜歡亂下定義,那與一隻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有何區別呢?
莫斯科首條地鐵線通車於一九三五年,他們的地鐵站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享有「地下藝術殿堂」之美稱,美到沒朋友。來莫斯科後,我們住在名曰一隻螞蟻(音譯依茲邁依)的地方,據說相當於北京的三環,乘地鐵超級方便,從「游擊隊」站坐五站到「革命廣場」站下即可抵達紅場、克里姆林宮。電梯很深,有近百米,從上往下看,因為特別陡峭,氣勢還真有點嚇人,所以一定要握緊扶手。俄羅斯導遊不允許我們站在電梯上拍照,因為不安全,說前一段時間有個旅行團出過一起事故,有個中國遊客因為在地鐵站的電梯上拍照,結果突然頭暈目眩直挺挺地倒了下去,自己受到重傷不算,還砸傷了別人。但是導遊很善解人意地說,等到了「革命廣場」站後,會給大家留足夠拍地鐵照的時間,畢竟來莫斯科坐地鐵是一次特別值得回憶的感受。
莫斯科的地鐵站名有着鮮明的歷史印跡。游擊隊站的雕塑不算多,每根柱子上刻有士兵的雕像,到「革命廣場」站則名副其實了,雕塑人物眾多且豐富,反映出當時的蘇維埃政府舉國皆兵的景象。與紅場只隔一條街的革命廣場地鐵站,建於一九三八年,是早期建設的地鐵站之一。它的候車大廳就像一座人物雕塑博物館,大廳與走廊間每一個門洞兩側壁槽內都有青銅人物雕像:工人、農民、游擊隊員、水手、空軍飛行員、帶着狗的士兵、抱着嬰兒的母親等七十六人,神情各異、生動飽滿。其中那個「帶着狗的士兵」塑像,據說摸過狗鼻子的人會得到好運,於是狗鼻子一直鋥亮鋥亮的,為了好運,我當然也去摸了摸……地鐵裏的空間配色也很講究,白色的天花板大廳、古樸的圓形吊燈與棗紅色的拱形門、深褐色的雕塑、馬賽克的大理石地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效果,顯得莊嚴、貴氣又頗有藝術範兒。
在莫斯科坐地鐵相對比較便宜,折合成人民幣五元你就可以暢通無阻地換乘,不分段計費,如果買的是月票則更合算。和所有的大城市一樣,莫斯科地鐵客流量大,也很擁擠,人們行色匆匆、態度漠然。在等地鐵的間隙,我發現他們的地鐵幾乎每隔不到一分鐘就一班,且速度飛快。
擁擠的地鐵車廂裏很安靜,無人大聲喧嘩。有人在玩手機,有人在閱讀書籍,據說,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均閱讀量排名第二的國家,第一名是以色列,我們國家是墊底的。你不可能找出兩片相同的葉子,導游說,在莫斯科近二百個地鐵站中,你也絕找不出兩個風格雷同的地鐵站,每一站都有它獨特的個性美。在環線以內各站的電動扶梯口處都有一塊銅牌,上寫第一行文字是:歷史與文化的紀念碑,此地鐵站設計者某某,建築工程師誰誰和通車時間。我最佩服的是俄羅斯人勤於記錄與善於保護,他們的地鐵站就是俄羅斯文化與歷史的縮影,有的奢華如皇宮,有的美麗如藝術館,可惜我來去匆匆,只能心嚮往之,不能把它們一一乘遍。
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美拯救世界」,而拯救莫斯科的除了天空、建築、雕塑、姑娘,必然還要加上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