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雞肋的命運/阿 濃

時間:2017-09-15 03:16:14來源:大公網

  「雞肋」一詞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或《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曹操和楊修間故事。曹操以「雞肋」為夜間口令,楊修猜到曹的心理,開始收拾行李作回家計。楊修對「雞肋」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但意思差不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或「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可惜也罷,有味也罷,雞肋最後的命運總是被棄。就像曹操最後棄進攻而「班師」一樣。

  人們對「雞肋」的態度是「三無」。

  無意見:以雞肋的先天本質,就是無肉可吃,所以對它還能有什麼意見呢?甚至談不上失望,是一種蓋棺論定。

  無要求:不會要求它變成多肉的雞胸肉,美味的雞腿肉,香滑的雞翅膀。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無期待:有期待便有失望,既然對某人某事已徹底灰心,無期待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有此「三無」,「雞肋」命運已定,絕無改變機會,就是被棄。如果尚未,只因還有少許味道,有點不捨而已。

  身為「雞肋」者對此「三無」,應對的態度也只能是無意見,無要求,無期待,因為他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