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安靜的時候,聽聽靈魂生長/李丹崖

時間:2017-09-15 03:15:56來源:大公網

  普利茲建築獎首位中國獲獎者王澍先生有一則耐人玩味的趣事——每到春天,總會帶着學生到蘇州看各種園林,有朋友問他,「那些園子你不都去過一百遍了嘛,不膩嗎?」王澍這麼回答:「我愚鈍,所以常去。在這個浮躁喧囂的年代,有些安靜的事得有人去做,何況園林這種東西。」王澍的這些話,總讓我想起另一句話:生活中的諸多發現,都屬於安靜思考的人。

  牛頓被蘋果砸疼了腦袋的那一刻,他想到的一定不是頭疼,頭疼被遮罩了,所以,他發現了萬有引力;賈島騎驢去趕考的時候,在驢背上反覆斟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應該是「推」還是「敲」的時候,路旁蟲鳥靜默、山泉希聲,最終他定下了「敲」字;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裏散步的時候,面對將要有的離別,內心靜寂得像水中的柔波,於是,就有了《再別康橋》。

  我認識許多搞創意策劃的人,他們都不喜歡太嘈雜的環境,沒事的時候,他們喜歡托腮發呆,其實,人在發呆的時候,往往最具創造力。哪怕是發呆的時候,什麼也不想,放空自己幾分鐘,把繁蕪的心事清理乾淨,把發散的思維迎接進來,這樣,智慧的種子就能生根發芽了。

  我認識一位藝術家,閒下來的時光,他喜歡到老街深處去逛盪,鑽一條幽深的胡同,拍兩三張怕出牆的薔薇,站在某個巷口望着假寐的貓咪微笑,在街角在對弈的老者身後觀棋不語,對着緊閉的門扉前,某一對清代的石鼓發呆……他說,他一去就是一整天,回來的時候,往往一揮而就,下筆如有神助,他說,這就是老街安靜的磁場帶給他對藝術的磁感力。

  安靜,是一場關乎靈魂的私人專列,我們往往會在這趟列車上,與高貴的靈魂相遇,並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關於安靜,我曾見過外甥女寫過這樣的小詩,現在,我把它全文錄下來,供您琢磨——

  安靜

  就是功利放下了刀戈

  花朵放棄了斑斕

  貓咪放棄了魚腥味

  我們放棄了全世界

  然後

  全世界的清新

  撲面而來

  外甥女只有九歲。生活中的許多邏輯就是這樣,有時候,大人看不明白的事情,孩子反倒看得透徹。安靜的時候,讓我們來聽一聽靈魂拔節的聲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