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眾嘉賓出席「文明.古都─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圖片展」開幕禮/大公報記者黃璇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華夏歷史上下五千年,幾經朝代更迭,其都城遺址,乃至文明,伴隨滄海桑田沉寂於地下,而考古令它們重見天日。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的「文明.古都─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圖片展」即日起至本月二十日,在香港中環奧卑利街十九號地下展出,重現古文明風貌。
勾勒古代都城演變
是次展覽展出大量出土遺跡、遺物圖片,既涵蓋考古發現實物,又有都城遺址發掘現場圖片,包括香港考古成果「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發掘情況」。分為五部分:「滄桑巨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家園變遷─史前聚落的出現、發展和擴散」、「文明曙光─文明化進程與多元一體化格局」、「王朝崛起─夏商周三代」、「巍巍帝都─從咸陽原到北京城」,勾勒出華夏歷史起源及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演變。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研究員周溯源在昨日舉辦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這次展覽有助於內地、香港考古學者開展交流,增進港人對中華歷史和國家發展的認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也認為展覽堪稱「飲水思源」,讓大眾了解人類起源和歷史進程,以及五千年華夏文明綿延不斷的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鞏文道:「選取圖片皆為中國考古研究成果,從文明起源和都城遺址等一系列圖片中,不僅可看出社會體制的變化,亦可知曉古代普通人的社會生活,從而總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往人們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多是古代精美的工藝品,鞏文介紹今次展出圖片內容雖不精美,卻很珍貴,人們可更直觀感受考古遺址發掘現場,例如「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發掘情況。」
展現馬灣遺址發掘
「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發掘情況」是一九九七年香港古蹟辦聯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馬灣東灣仔北進行考古發掘現場,該遺址發現了十九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和一座青銅時代初期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當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鄧聰道:「這個遺址的出土彰顯早在先秦時代,香港作為珠江流域的分支,已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
展場圖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分布,從洞穴遺址、舊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史前部落的出現、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遺址,到河南出土夏、商、周古都城遺址、秦漢墓葬群,再到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建都遺跡,以及隋、唐、兩宋、元大都等古都城遺址情況,生動詮釋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史。生活方面,有「齊家文化」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世界最早的麵條,以及墓道車轍痕跡和隋唐洛陽城遺址路面上的駱駝蹄印,鞏文介紹:「對於車轍痕跡和生物足跡的發掘最考驗考古功夫,因為它們並非實物,故特別要求考古人員對土的識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