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帛書/陳煒舜

時間:2017-09-10 03:15:51來源:大公網

  竹木簡牘的書寫材料固然廉價易得,但過於笨重。於是又出現一種新形式的書—帛書。縑帛為絲織品,質地輕軟,便於攜帶保管,且吸收墨汁,更優於竹簡,所以在紙發明以前,便成為最佳書寫材料。據考訂,古代帛的標準尺度是每匹四丈、幅寬二尺半寸,故帛書長度在四十尺以內者,都不需縫接。寫書時視字數多寡,隨意裁截一段來抄寫。寫畢後在末端附一根軸捲起來,稱為一卷。

  將簡冊轉成帛書,大概是一篇對應一卷;但若簡篇過短,也可能將數篇合寫為一卷,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爾雅》三卷二十篇,即將二十篇寫成三卷。若簡篇過長,則可分成幾卷,如《尚書.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即《尚書》二十九篇,其中〈盤庚〉篇文字較長,故分成三卷,而成為三十一卷。古書篇卷的分合,大體如此。因為帛書係從簡冊轉寫,所以往往在帛上劃界欄,展卷就好像簡冊一樣。

  戰國及漢代的帛書,近代考古迭有發現。一九二四年在長沙附近的楚墓中,發現一件帛書,通稱為「楚繒書」。繒是帛的一種,較厚而色暗。此繒書寬四十七公分,長三十八點七公分,上有以毛筆黑墨書寫的文字,主文分兩段,一直寫,一倒寫,各分八行及十三行,共約七百五十字,惟字跡多漫漶,其文四周有以彩色繪成的奇異圖像,各有標題及簡短說明,約二百五十四字,全帛通計一千多字。繒書上的文字圖畫,與古籍所記載,尤其是《山海經》頗為相符,處處顯示古代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長篇帛書的發現,當以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一批數量最多也最重要。出土的古代圖書計有二十餘種,凡十二萬餘字,黑墨書寫,字體為小篆和隸書,大概是西漢初年或更早所抄寫的。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