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楚辭.九思怨上》,有「謠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璣」之句。宋人認為「璇(通「琁」)璣」乃北斗魁四星。這不禁想到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琢製的玉璇璣。那是我國古玉中十分獨特的一種形制,其狀如環的外廓有等距離的三節齒輪形,每節上分別有小戚齒,故有人稱為「三牙玉璧」或「戚璧」。其實,玉璇璣並非用作禮器的璧,亦非源自璧;其起源與用途等等,眾說紛紜,迄今仍屬一個神秘的謎。
附圖為新石器時代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晚期出土的環狀戚齒玉璇璣,用長石類的軟玉雕琢成;出土時已有兩道明顯的大裂紋,是研究高古玉器的重要文物。基本器形為扁平近圓形,周邊有三組「對稱」、斜倚、並朝同一方向旋轉的「牙」,中間穿圓孔,好比風車形。另山東膠縣三里河、滕縣、海陽司馬台和陝西神木石峁等處,也有玉璇璣出土;三里河兩件,乃出自大汶口文化晚期。從出土實物,可證實新石器時代很久以前,已琢製這種奇特形制的古玉器。
近代古玉專家對其起源與作用各持己見。像曲石(曲貴春)不同意考古兼古玉專家夏鼐(也是集郵家)的看法,卻傾向晚清金石學家吳大澂「疑為天文儀器」(渾天儀上的機輪,稱為「璿璣」);甚至是東部沿海居民航海時用作觀測天象。那志良則認為石璋如推斷可能是古人束髮器或腰間佩飾較有根據,不相信新石器時代會有「渾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