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迷樓》看劉以鬯/元 瑤

時間:2017-09-10 03:15:31來源:大公網

  圖:劉以鬯小說精選集《迷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於今年八月出版發行 /作者供圖

  說起劉以鬯,或許內地的讀者不太熟悉,但對於他的學生,恐怕華人世界裏無人不曉,那就是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香港文壇來說,劉以鬯絕對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當代文學名家,嚴肅文學領域裏的鳳毛麟角之人,而王家衛的代表作《花樣年華》正是取材於他的小說《對倒》。

  記得,曾有個友人說過,王家衛所導演的電影,台詞都是有套路的,比如《阿飛正傳》中的「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這段話,每一句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但連着讀起來,卻有一種源遠流長的韻味。具體的時間加零碎的事情,再加個人獨白,友人說這就是王家衛的「套路」。

  當時,我不以為然,特定的時間能突出事件的真實性,以及相關事務在主人公內心所處的重要地位,看似漫不經心的個人獨白,實質是主人公將波濤洶湧的感情,以平淡的方式表現出來,側面烘托出人物內心深處搖擺不定的情感掙扎。說起來雖有幾分文青的味道,但也說不上是王家衛的固有「套路」吧。

  可是,當我看完劉以鬯書作《迷樓》後,深覺王家衛的文學靈感幾乎都來源於此。

  《迷樓》一書是劉以鬯的小說精選集,作品展示的事件背景,貫穿了一個甲子(一九四二—二○○○年),取材範圍十分廣泛,從舊時古代的皇帝到民國初期的袁世凱,從市井小人物到上流社會的芸芸眾生,跨越各個時代,跨越各個階級,劉以鬯對主人公的心理描寫都信手拈來。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一篇中篇小說──《蟑螂》,將近五十面的着墨,劉以鬯全部用來講述主人公在打死蟑螂的過程中的感情起伏,如此題材,若是換做常人來寫很難駕馭,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劇情空洞,情感蒼白的深淵,劉以鬯則不然,從倫理道德到處世哲學都在主人公拍蟑螂的過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在《蟑螂》中,主人公是自由撰稿人丁普,一直煩惱蟑螂的四處晃動,他想盡辦法去殺死牠,殺蟲劑、鞋子、蒼蠅拍等等,甚至想用自己的頭撞上去與牠同歸於盡,「處在蟑螂的包圍中,比掉入深淵更可怕。他有勇氣接受死亡,卻沒有勇氣繼續生存。」他對蟑螂恨之入骨,他一度懷疑自己他到底是在殺蟑螂還是在殺「自己」,丁普徘徊在本我與自我的思想裏,他的靈魂是本我,而肉體是自我,他躊躇於享受寧靜的片刻,還是殺戮的片刻。靈魂與肉體的脫離,導致他的精神錯亂。後來丁普經歷了周金財跳樓,祖母的去世,以及澳門賭場裏富婆的最後三元錢,他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死到臨頭的蟑螂,被他放走了。

  讀罷全書,只覺得劉以鬯的小說中有一份難得的灑脫,彷彿千杯不倒的酒仙,飲完瓊漿玉露後,恣意狂為作出的一篇篇脫離風塵氣的佳作。也難怪師承劉以鬯的王家衛,每一部電影作品都值得細細捉摸回味。「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今年即將九九歲高齡的劉以鬯,至今仍是香港文壇的一把標桿,彷彿接近天際邊的仙人,在嘗盡人生百味後,揮舞着筆墨,寫下流芳百世的故事,讓香港文學的發展道路中多了一股清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