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簡冊\陳煒舜

時間:2017-09-08 03:16:14來源:大公網

  書寫時以右手執毛筆,左手執簡,一根簡寫完後,很自然的隨即用左手放至於書桌的左前方,再開始寫第二根簡,第二根簡寫完,很自然的也推放於前一根簡的左方並列,以下如此類推。一篇書寫完,將並列的各簡編連成冊,所以書的文字就形成上下直行,再由右而左了。

  簡冊的編連法,依據居延所出永元兵器簿來看,是先將書繩兩道連結,將最初一簡置於二繩之間,打一實結,復置第二簡於結的左旁,將二繩上下交結,像編竹簾一樣,至書篇最末的一簡為止,然後再打一實結,以使牢固。收檢的方法是以最末的一根簡為軸,將字向內捲成卷軸形,這樣一捲古人稱為一篇或一冊。古代的圖書,每篇可以單行。所以為了查檢的方便,則在第二簡的背面寫上篇名,第一簡的背面寫上篇次。

  如此,捲起來以後,所寫的篇名篇次則題在外面,由右向左順讀,即成為「某某篇第幾」。因為這種竹簾式的編連法,所以簡與簡之間都有了空隙。紙發明以後,取代了竹木簡冊,但書的形式仍保留前代的傳統,在每行文字之間往往用鉛畫上界欄。將紙書卷軸展開以後,因為有了界欄,就好像許多根簡排列的形式一樣,這就是後代圖書有界欄的淵源。

  古代書寫的工具,一般常用的有毛筆、墨、書刀、鉛等。筆字是一個象形字,從甲骨文中的筆字也可清楚地看出是毛筆,也就是說自有簡冊,即用毛筆書寫。古墨大概是用松煙製成丸墨,蘸水研磨,以供書寫。鉛是供臨時記錄或打草稿用的,有如現代的鉛筆,不過古人用鉛塊。書刀又名削,古人用來刮削簡牘上誤寫的錯字。史記稱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筆指記述,削指刪削,書刀並不是用來代替筆刻字的。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