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生時吃飯早。中午十一點多中飯,晚上六點前吃完晚飯。上班了,中飯、晚飯都要推遲一小時,覺得這才是正常的飲食時間。到國外,才發現飯點並非一成不變。
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氣候炎熱,每天下午來個長長的午睡,四、五點才重新開工,晚飯自然推遲到八點後。和美國人吃飯的「急就章」風格不同,歐洲人愛與家人好友把盞言歡,享受「慢食」,一頓晚飯吃個三小時很正常。
在莫斯科飯館,我曾從晚八點吃到午夜。對早睡早起的我,食物再怎麼美味,這樣的飯點實在無法消受。向西歐、北歐人訴苦,他們同樣覺得八點太晚,晚六、七點吃晚飯差不多,但又感到中國人十一點吃中飯、五點多吃晚飯早得不可思議。
幾點吃,吃什麼,論理該是個人選擇,但又和職業、地位、民族、社會、文化各方面息息相關。近來,內地有人將不吃晚飯奉為最新健康理念。在普遍營養過剩的情況下,給新陳代謝與免疫系統減負聽來有道理。但具體操作起來,有人矯枉過正,搞得營養不良或入院手術。有人暴飲暴食,通過早餐、中餐把晚上不吃的那頓補回來,反給腸胃造成巨大負擔,這些都不是養生之道。
個人的身體狀況千差萬別。飲食方式,冷暖自知。適口充腸,自會健康,不必趕時髦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