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還年少懵懂的時候,這首歌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裏反覆回放着。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了,那時候,我還住在四合院裏,胡同裏迴盪着劉德華、張學友等港星的歌曲,電視裏,時常可見TVB的熱門劇目在接連播出。
那時的我,對香港的印象是陌生的,是遙遠的,總覺得有着萬水千山的距離,直到這次出差到香港,才對她有了另一種理解。
「香港的樓好高,公交車都是雙層的,街上的人真多……」—這是我對香港不曾變更過的固有印象,即使這次抵港的時間是在半夜凌晨這個印象也依舊成立。不夜城的凌晨,市區依舊是可見的燈紅酒綠,熱鬧繁華—果然,這個城市時刻書寫着越夜越精彩的故事。
第二天一覺醒來,香港的朋友就打來電話說,「收拾收拾,我們去拜碼頭。」心懷疑惑的我們早飯過後就被拉去了「黃大仙」。很多電視圈、娛樂圈都有這個習俗,類似「開機儀式」,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拜當地的「碼頭」,保證播出、拍攝順利,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俗」。
後來一查才知道「黃大仙」指的是黃初平,後世稱為「黃大仙」,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黃大仙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宋代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黃大仙傳說在港澳台、東南亞等地流傳甚廣,廣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黃大仙祠。香港的黃大仙區亦是為紀念他而設立的。
香港的朋友告訴我們,「黃大仙」非常靈驗,不少人前來求事業、婚姻等等。我們去的當天,香火也非常旺,一進門有銅鑄的十二生肖,往裏走就是大殿,一側另設有保佑健康、求錢財的神仙,可能中國有些地方佛教、道教不分離,因此也能看到很多佛像。再往裏走,黃大仙廟裏還有月老,而求姻緣也有專門的參拜方式。
月老殿前,依照銅男、銅女的紅線捆綁狀況來看,女生求姻緣的還是偏多。如果有需求,還可以去大殿前求籤,大致流程是:一件事求一支籤,要說自己姓名,從哪來要到哪去,然後雙手攥住籤筒順時針轉三圈,然後再搖籤。不懂的最好求籤時細問工作人員。求完籤可以找大殿外一排的解籤處解籤。香港的朋友說,按他的經驗,要麼找年紀大一點的解籤,要麼就找比較合眼緣的。一般三十港幣一支籤,一支籤的運勢大概只能說明求籤這一年的,不是長久的。
我雖也信佛,相信因果輪迴,但並不需要求姻緣,所以只是抱着敬畏之心拜了拜就作罷了。但從這廟中的旺盛香火來看,香港人對傳統中國佛學道教的信奉程度,並不弱於南方的任何一個城市。都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沒想到,現代之都如香港,竟也有這樣一處傳統味兒濃厚的地方。
回到市區,坐上香港特有的「叮叮車」,回想這「拜碼頭」的過程,我才發現,所謂的一脈相連竟是如此的入骨入髓。無論一座城市的外表如何西化,如何「洋氣」,只要是華夏子女的所在之地,傳統文化的根莖總是有着更加深遠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