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告訴父母要出門開會,他們總不大理解我忙乎個什麼勁兒。這裏指的可不是內地過去差旅、食宿費用全包,提供旅遊、購物等餘興節目,最後贈送禮金、手信的滋潤安排。我參加學術會議,無論在美國還是他國,大多費用自理。為了保證世界各國的學者旅程通暢,場所一般定在某個大城市,如美東的紐約、波士頓、費城或西岸的三藩市、聖地牙哥、西雅圖,至不濟還有中部的芝加哥或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都是四通八達的大都市。參會者來回交通方便是方便了,住宿、餐飲的費用也較在小地方開會高得多。
去參加在北美舉辦的行業年會或雙年會,因為學術團體屬於非營利組織,收繳的會員費都用於出版、宣傳,會務費則要用來租賃場地、發放會議手冊,別說一日三餐,連飲料、點心都不提供。而且,會議越大,參會者越多,服務就越差。在亞洲、歐洲或大洋洲開會情況稍好,至少每日有兩次茶歇。倒不是差這麼一杯劣質咖啡或袋泡茶喝或幾塊餅乾吃,而是說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不但要承受經濟負擔與旅途奔波的勞碌,主辦方的招待也差強人意。難怪父母不明白我這麼「瞎折騰」有啥意思。
其實,比起那些每年參加七、八個學術會議,滿世界跑的同事,我是小巫見大巫了。為了節省時間、精力,我一般放假時才去開會,且一年也不過參會三、四次。為什麼去開會?說得冠冕堂皇一點,是為了學術交流。在美國高校教書,特別是從業於地處偏僻的文理大學,每日埋頭教學、行政工作,時光易逝。自己在校內可能是某專業領域的唯一「專家」,很難找到能對個人科研提出中肯意見的同事,長此以往難免與學術界脫節。參加學術會議,聽到的論文未必都字字珠璣,但至少了解一下別人研究的課題、方法,也許能刺激、啟發自己的研究。
參加學術會議的另一大好處是與老友新朋相聚。過去的老同學,以前開會時碰到的同行,抑或是神交已久但素未謀面的學者,都濟濟一堂,可以趁開會的間隙一起吃個飯、喝個茶、聊聊大小事宜。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會提供有趣的故事或意外的靈感。有時候新的研究課題,新的出版機會就由此產生。所謂機遇常在岔路上,斯言誠然。對那些博士學位即將到手,需要找工作的學子來說,學術會議還是尋找未來僱主,也被潛在僱主評估考量的場所,不可不上心。
最後一點可能只適用於我。如果時間、精力允許,我會在開會的地方多停留一天,趁出差閒暇看看當地風土人情,工作、旅遊兩不誤。這種安排當然不如特地抽出一周或更長時間與家人朋友一起出遊玩得更愜意、更透徹。但對我來說,「半公半遊」更自由隨性,在時間金錢的使用方面效率更高。濃縮,也就精華,更多驚喜,更有滋味。
當然,學術會議也有高下之別。參會越多,越覺得小會比大會收穫更大。小會親密、簡潔,主題與個人研究的關係更密切。參會人員準備得更充分,發言也更值得一聽。每次開小會,認識的朋友反倒更多、更長久。今後大約會多參加小會而不是大會,也會更多考量在什麼地方開會。
不說「幹一行,愛一行」,也要努力發掘工作的樂趣。否則,即便磕磕巴巴堅持上班,整日心頭沉重、苦不堪言,又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