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當代女性小說家安妮寶貝於二○一四年改筆名為慶山\資料圖片
我也算孤陋寡聞,一直讀完手中這部《古書之美》(新星出版社,二○一七年),才知道著書的「慶山」,原來就是紅極一時的安妮寶貝。而「慶山」竟然是她已用了好幾年的新筆名。《古書之美》本是慶山為藏書家韋力做的一份訪談,錄音整理出來有幾十萬字,最終出版時只保留了不到十分之一,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此書也可作如是觀。這本書並不厚,不到三百頁,大體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慶山對韋力的「訪問記」,後一部分是韋力談古書。概言之,是一般關於書、藏書、讀書的書。
也不知為什麼,讀這本書時,腦中老想起《紅樓夢》裏「勇晴雯病補孔雀裘」。或許在我的潛意識裏,當代的藏書家的志業,類似於晴雯的壯舉。要說起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藏書史,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段歷史出現過斷裂,就好比寶玉那件金翠輝煌、碧彩閃灼的孔雀裘被燒破了一個洞。今天的藏書家大都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們是一群給傳統文化的華服打補丁的人。用韋力的說法,自己不自量力地想接上那個時代,「可惜財薄力微,仍然不能與之打通。雖然努力,也只是在做舉鼎絕臏之事」。這不正和晴雯相似麼。
就像晴雯補過的孔雀裘畢竟和原樣不同,今天的藏書和昔日也很不一樣了。這還不僅是藏書人財力的緣故,而是由於現代社會結構和知識傳承樣態的整體變動。作為新一代藏書家的代表,韋力對此有準確的認識。他認為,在動亂年代,古書被糟蹋如泥、大批賤賣,今天它們終於有價格了、有市場了,對此不應該感慨古書買不起、買書貴族化,真實的問題是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不應該這麼窮,不應該買不起古書,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是古書行業的問題。對此,忝列知識分子的我深表贊同。
但話又說回來,在大眾知識化、現代圖書館體系以及出版業繁榮的今天,尤其閱讀電子化浪潮迅猛衝擊下,我們必須承認,閱讀的「神聖性」也在消減,乃至變成一件廉價的事。「讀書」與「藏書」之間也早已沒有必然的聯繫,不要說一般民眾的日常閱讀,即便是專業學者對古籍的需求,絕大多數也能夠而且應該在圖書館甚至網路圖書館得到滿足。古書市場的復甦當然是一種進步,古書作為實體形態淡出社會閱讀體系,同樣是一種進步。因此,以珍貴的古書為主要對象的藏書,其目的越來越聚焦在對古書的永久或暫時的佔有,本質上已不是現代知識分子分內之事,而變成社會收藏體系的一部分了。
應該說,直到清代,藏書人的第一目的似乎還是讀書或者與閱讀有關的編書、刻書。寫《幽夢影》的清代文人張潮就喜歡藏書,他說過,「於世事一無所好,獨異書秘笈,則不啻性命」。「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能,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女畫家王端人在此註曰:能記,能用,方是真藏書人。然而,今天的藏書人與普通閱讀者的相似程度,事實上遠低於他們與文物收藏者的相似程度。現代社會中古書的價值,主要也不在求知,而在賞美。正如韋力所言,「我反對網路購書,雖然它帶來很多便捷,但也抹殺了很多人情味。」「書可讀,也可把玩;書是可親的,可愛的,而不單純是一件物品。」從這個意義而言,本書的標題「古書之美」是十分妥貼的。同樣讓人有妥貼之感的,是韋力對此問題的清醒認識。他毫不諱言自己對書的「佔有欲」,但他也明白,古書不可能被個人完全佔有,「美應該讓後人分享」,「自己不過是遞傳過程中的一環」。這一點,何嘗不是古今真正藏書家的共識呢。還以張潮為例,他就說過:「天下非無書可讀之為難,而聚書為難;非徒聚書為難,而聚而傳之為難。聚之者所以供我之讀,傳之者所以供天下千萬世人之讀也。」韋力的深刻之處,還在於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待藏書事業,當被慶山問到對藏書界公眾活動的看法時,韋力說希望宣傳收藏體系而不是他個人。確實,一個有格調的社會,需要一個健全的收藏體系,包括國家的和民間的,近年來,民間收藏和私人博物館蓬勃興起,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不啻為社會的文化之肺。
據說,紙媒和紙質書將告別這個世界,當然,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讀罷《古書之美》中韋力談古書的部分,我的想法愈發堅定。在「古書收藏」一文中,韋力介紹了藏書和古書的專業知識,對很多人而言,這些都屬於「冷知識」。本書的編輯和設計者,十分用心地配上了精美的插圖,讓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哪裏叫「天頭」「地腳」,什麼又叫「魚尾」「象鼻」,盡展古書的形式之美。在「古書談」一文中,韋力又選取了他的若干收藏,以淡泊的文字一一道來,給人驚鴻一瞥之感。韋力說過:「若想收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必須先對所藏之物有所了解。……讀書的廣與博是收藏古書的基點。」我想,他的收藏應該都是有故事的。譬如,他的《別雅》(五卷)得之於海王村,書裏有王國維的批註,書套上有王氏學生、文字學學者劉盼遂的題字,註明為「王先生藏校本」。據魏廣洲老先生鑒定,確為劉盼遂的筆記。韋力講述此節的文字雖只寥寥,卻讓人看到一條文脈傳承的清晰線索。讀到這裏,不由得感慨,藏書史確實是一部學術史,韋力藏書裏類似的批註想來還有不少,若全部整理校點,將會給我們帶來多少新鮮的看法,又會是一件多麼有益的事啊。我們不妨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