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紐約舊書肆\海龍

時間:2017-09-05 03:15:54來源:大公網

  本來題目寫的是舊「書店」,可一想,用「書肆」一詞更貼切。「肆」字在這裏不止更有滄桑意味,而且更貼切。

  書在西方是個暴利產業。一本書印刷成本極有限但定價動輒幾十、上百美元。因為初版書大都精裝,所以連普通教科書也都五六十美元一本;學術書和商業書就更不必說了。但是,書一經使用或二手,就價格大跌。哪怕是七八成新,再出售書價就跳水不值仨瓜倆棗了。所以,二手書業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嚴格講,美國人講的二手書和舊書在愛書人眼裏是有區別的。它們雖可籠統被稱作舊書店而且功能類似,但二手書卻暗含普通、大路貨、批量的意味;舊書的「舊」卻有古、孤寂、獨份、可遇不可求等曼妙的意思在。

  我紐約生活不算久,但也快卅年了,有幸趕上了舊書業的尾巴。治人文學科要博覽群書,只靠圖書館不夠。更何況讀書人對意中書喜歡佔有、把玩;心儀的書到自己家住下來,覺得踏實。但在米珠薪桂、居大不易的紐約,愛書,必須行之有道。於是,舊書肆成了我的伊甸園。

  好在我往昔居京滬時有淘舊書之癖,再當馮婦,又有何難!紐約下城第四大道從第八街到第十四街曾經是有名的舊書世界,最旺時有卅多家舊書肆,鱗次櫛比。這裏自十九世紀末興起,從歐陸來美的人多多少少都帶了些書,有些人來到後不再讀書或因種種原因將家藏書處理於這些書肆;閱前輩讀書人回憶錄,寫此地昔時風景,讓我咋舌艷羨不已。

  廿多年前我去淘書時,那裏規模仍在,但已經蕭條。舊書肆依然林立,但觀望者多問津者少;舊書多價格不菲,有羊皮紙的、大開本圖冊精裝的,多不是我的菜。印象深的是逛那些所謂舊書商場—它們都很巨大,若想逛仔細沒半天甭想出來。更讓我稱奇的是,這裏名為「舊書」商場其實賣的大都是新書,從美國甚或世界各地書庫或出版社地下室弄來的新書。價格呢?簡直神奇,只能是書原定價的百分之二十甚至零頭。記得我當時買了幾本神話學着作、歐洲中世紀小說、民謠和維多利亞時期詩集之類,都只是個白菜價,堪稱神奇。而這些書其時並不老,有的還在紐約大書店裏銷售呢!

  著名史學家史景遷的導師房兆楹和杜聯喆在筆記裏說當年他們夫婦常去此地淘書每有斬獲。而《大公報》老作者董鼎山先生也是此地的常客。他們故居皆離此不遠,蹓蹓躂躂散散步就被這巨大磁石引去了。這些老人家的回憶錄裏都有在這兒淘得神奇寶物的記載,可惜後輩就沒他們幸運了。

  當然不止這個舊書城,紐約舊書肆散見於整個曼哈頓。昔時,只是沿着百老匯大街,你就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舊書肆。它們的格局一般都比較擁擠,因為紐約地價甚昂,業主必須善用空間;它們通常四壁是書牆,中間是乒乓球枱樣大的桌子,舊書書脊向上、密密麻麻令人目不暇接。

  我最喜歡光顧的是學校左近阿姆斯特丹大道上兩家舊書店。這裏舊書不是二手書而是嚴格意義上的老書。它的目標顧客是這裏的師生—這些讀書人口不止一兩萬,那時,養得起這樣兩個書肆。

  美國大學流動性大,這所名校讀書人多;而每年教授、職員退休、去世、搬家或工作變動等原因搬遷者多,美國人搬遷喜歡甩賣且藏書觀念薄,笨重且一時不用的書馬上打電話給舊書店來取。急着走的,不管錢多少,論堆運走──搬家一般限期離開,不給舊書肆,還要花錢僱人來當垃圾處理呢!

  當然,它們也賣二手書。學生畢業用過的教科書轉手就進了舊書肆。這裏複本多,工具書多,參考書多,新來的學生只要摸出了竅門,根本不必去買新教材。來這兒花費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價格不到就幾乎能買齊教材。

  因為流動性大,這裏氣象萬千,時常有驚喜。除了有價值的版本書價格極廉,這裏有個特色是簽名本多。因為有不少前輩讀書人甚或名人的書流入,這裏舊書常常有名人藏書,近乎文物的名流贈書人題獻、贈辭和簽名書;有的有其讀書的眉批、評語和議論。我在這幾塊錢就買到過一些原作者的題獻書;如果運氣好,這裏也能淘上古董和名人藏書。因此,書肆在日,一兩個星期沒來就覺得心裏不踏實;我雖沒真正淘過什麼寶,但小的驚喜還是不斷的。

  舊書肆經營也有行規,比如說,工具書學術書教材這類常銷書一般不降價。但是小說、時髦書和實用類書按時序貶值。一段時間賣不掉的,從架上到桌上。桌上再賣不掉,到地上。地上也無人問津者,請到店門外攤上。攤上的書一般一塊錢一本。再賣不掉,他們就撕了封面直接請進垃圾桶。

  不像經營新書店者都屬商人,這些舊書肆老闆也多是愛書人。他們大都能對自己的藏書說出個子丑寅卯。書店雖亂,但有需要的具體書,他們大多能帶你去一把拽出。比如我找尋人類學,古羅馬詩人卡圖魯斯詩集甚至中國《易經》的不同版本等問他們,都屢試不爽。那時舊書業者也有渠道,他們常常到處打聽私藏和意欲出手的買主賣主,精準出手交易,其生意經可能跟舊時老北平琉璃廠相仿。

  紐約地價房租近廿年漲了何止三四倍,舊書卻越來越不值錢。不止是養不起舊書肆,眼下這裏世界知名的連鎖書店也破產關了門。上面的回憶已成軼事,舊書肆消亡不是斯文不再,乃為房價所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